鯊魚
鯊魚是鯊總目(學名:Selachimorpha)動物的通稱,屬於軟骨魚綱中的板鰓亞綱,至今已經演化出約500個不同的種,劃分為現存9目(由於分類學家的意見不一致):最小的鯊魚為侏儒鯊(Etmopterus perryi),僅有17厘米(6.7吋)長;最大的鯊魚則為鯨鯊(Rhincodon typus),超過12米(40呎)甚至更大。
鯊魚 化石時期:白堊紀出現
現代鯊魚於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亞綱: | 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
下綱: | 真鯊下綱 Euselachii |
演化支: | 新鯊類 Neoselachii |
亞類: | 鯊總目 Selachimorpha |
異名 | |
鯊魚有高度流線、適合游泳的外型;全身覆滿了盾鱗,鱗除了保護鯊魚免於受傷或被寄生蟲寄生,還可以增進它們的流體動力,讓它們游得更快速。鯊魚體側用於呼吸的鰓裂有5—7個。它們有數套可替換的牙齒[3]。鯊魚分佈於全世界的海域,甚至是1,000米(3,300呎)的深海。少數鯊魚如低鰭真鯊或露齒鯊屬同時生活於淡水與海水水域[4]。
鯊魚的感覺器官相當靈敏,甚至能嗅出幾公里之外的魚類血腥味。它們具有感應電的能力,並可以此發覺隱藏在沙底下的獵物。其種類包括鼬鯊、鯖鯊屬、雙髻鯊、長尾鯊、大白鯊、巨齒鯊等,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食物,有的是肉食性,可以吞噬海豹、海龜,有的只濾食浮游生物。多數鯊魚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數量已大幅減少。有時船尾的常旋翼舵會攪斷魚類使其產生血腥味,所以多有鯊群尾隨跟吃。
分類
編輯演化歷程
編輯現代鯊魚在侏儸紀至白堊紀出現[5][6],鼠鯊目的牙齒在白堊紀早期就能發現。最晚演化出的鯊魚為雙髻鯊,在漸新世才有化石出現[7]。在中新世時,耳齒鯊科的鯊魚演化出十分巨大的體型,包括著名的巨牙鯊。巨牙鯊的體長估計最長可達 23米(75呎)[8],平均則約為 16—20米(52—66呎)[9],遠超過最大的大白鯊,8米(26呎)[10]與 12.65米(42呎)的鯨鯊[11][12][13][14]。鯊魚的內部部分由靈活的軟骨組成,而不是骨頭。鯊魚有軟骨骨架,頭部兩側有 5 到 7 個鰓裂,這些鰓用於呼吸和從水中提取氧氣。
| ||||||||||||||||||||||||||||||||||||||||||||||||||||||
基於線粒體DNA的現存鯊總目系統發育[15] |
身體構造
編輯牙齒
編輯鯊魚的牙齒並不是直接固定在顎上,而是嵌在牙齦中。它們的牙齒在一生中會不斷地更新替換,有些鯊魚在一生中甚至會替換掉3萬顆以上的牙齒。替換用的牙齒原本長在上下顎內的溝槽中,接着慢慢像輸送帶一樣往前移動替補。替換的頻率從10天左右到數個月都有可能。大部分的種類都是一次替換一顆牙齒,只有巴西達摩鯊會一次替換整排牙齒[16]。
根據鯊魚食性的不同,它們也有不同形狀的牙齒:以軟體動物或甲殼類為食的鯊魚,有較平的牙齒容易輾碎食物;以魚為食的有針狀的牙齒用來緊咬獵物;而以更大的動物例如海洋哺乳類為食的鯊魚,則有尖銳的下顎牙齒和鋸齒狀的上顎牙齒,分別用來抓住和切割獵物的肉;以浮游生物為食的種類,像是鯨鯊和姥鯊,則只有小型而無功能的牙齒[17]。
骨骼
編輯鯊魚的骨骼和硬骨魚及陸上的脊椎動物有很大的不同。鯊魚和其它軟骨魚的骨骼是由軟骨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軟骨耐用而且有彈性,但是密度只有硬骨的一半左右,由此減低了整副骨架的重量,對鯊魚來說可以節省能量[18]。鯊魚沒有肋骨,所以如果鯊魚在陸地上,它身體的重量會把自己壓垮[19]。
顎
編輯鯊魚的顎部沒有和頭骨相連。因為顎的表面會遭遇到巨大的物理壓力,也由於顎部對於力量的需求,所以顎和鯊魚的脊椎骨與鰓弧一樣,都需要額外的支撐:顎部有一層小型的六角形板陣,是由鈣鹽結晶塊組合成馬賽克一般的結構而成[20],這層結構可以提供鯊魚的顎部很強的力量,超過一般硬骨組織的能力。
普通的鯊魚只有一層這種稱為「紙皮石狀晶層(tesserae)」的結構,但一些比較大型的鯊魚,如公牛鯊、鼬鯊或大白鯊,可能有兩、三層或更多,基本上這取決於鯊魚的體型,有些大型的大白鯊就可能有五層[18]。鯊魚吻部柔軟和富彈性的軟骨同樣也有助於吸收衝擊的力道。
盾鱗
編輯它們有高度流線、適合游泳的外型,全身覆滿了盾鱗,盾鱗除了保護鯊魚免於受傷或者被寄生,還可以增進它們的流體動力,讓它們游得更快速[21]。
鰓裂
編輯軟骨魚綱的魚類都具有鰓裂,鰓裂不能像其他硬骨魚的鰓蓋,能用肌肉主動鼓動造成水壓,讓水循環過鰓,而只是水流出口。因此,有些種類的鯊魚必須不斷的游動,讓海水進入口中,經過鰓進行氣體交換後,再從鰓裂外流進去。然而,有不少的鯊魚種類不必游動也能進行呼吸,如鱟鮫等。
鰭
編輯鯊魚全身上下約有6-8片鰭,都各有各的功用。胸鰭控制方向,背鰭保持平衡,尾鰭提供前進的力量。有些底棲性鯊魚背鰭上具有硬棘,可供自衛,有些甚至製造毒素。
尾巴
編輯鯊魚的尾鰭跟其他魚類一樣,都具有提供前進及改變方向的功能,但各種鯊魚的尾鰭在協助其獵捕及行動上都有各種的幫助。一般在大洋中活動的鯊魚,為了能在海中追逐獵物,因此其尾鰭通常上葉都與下葉差不多等長(例如大白鯊),可進行短距離的衝刺。還有一種是上下葉不對稱,平時在海中游速緩慢,但在偷襲時具有爆發性的衝刺。長尾鯊科的鯊魚尾鰭上葉特長(長尾鯊的尾鰭上葉長度可超過身體的一半),可擊昏獵物,亦可防禦。其他像扁鯊或護士鯊這類底棲性鯊魚,尾巴幾乎沒有了下葉,好方便於海底活動。
感官
編輯鯊魚的感覺器官相當靈敏,甚至能嗅出幾公里之外的魚類血腥味。它們具有感應電流的能力,並可以此發覺隱藏在沙底下的獵物肌肉或心臟所發出的微弱生物電。
生命歷程
編輯出生
編輯大白鯊的幼胎在肚子中孵化時,會在母鯊的子宮內同類相殘,吃掉其他的兄弟姊妹,或是未孵化的鯊卵。由此可見這種殺手本能是從未出生時就開始養成。 鯊魚的成長相當的緩慢,這段期間牠們會捕捉小魚、軟體動物、甲殼類。公鯊平均9歲時才算性成熟,母鯊則可能必須要10年以上。
繁殖
編輯不同種類鯊魚的繁殖方式各異,有卵胎生、卵生或胎生的方式[22]。
公鯊魚的腹鰭後方有一對類似於哺乳動物的陰莖的器官,被稱為鰭足,以體內授精方式繁殖的鯊魚會透過插入鰭足將精子送入母鯊魚中。
壽命
編輯鯊魚的壽命長度因種類而不同,大多數的鯊魚的壽命在20到30年間,白斑角鯊的壽命,可以超過100年[23],鯨鯊可能也有超過100年的壽命[24],格陵蘭鯊魚壽命可達400歲,是地球上已知最長壽的脊椎動物,其長壽主因是,這種動物的生長速度非常慢,大約每年只長1厘米,在150歲時性發育才達成熟階段。依放射性碳定年技術測得資料推算,格陵蘭鯊魚的平均年齡大約為272歲,最長壽命絕對超過400歲。科學家說,牠們長壽的重要因素就是「慢慢長」加上「慢慢活」[25]。
行為
編輯大型的鯊魚通常都單獨行動(如果有必要,也會成群行動)。大白鯊和鼬鮫有成群合作獵食鯨豚的紀錄[26][27]。很多真鯊科的鯊魚則會成群聚集,甚至也會有如海豚般成群合作狩獵。
鯊魚依據種類的不同,捕食的方法最多能分成四種。
濾食性
編輯這類鯊魚包括鯨鯊、姥鯊、巨口鯊等。濾食性的鯊魚通常口極大,但牙齒細小,因此在海中必須將嘴巴張大,濾食被吸進來的小魚小蝦、烏賊或浮游生物,多餘的海水再從鰓裂排出。
掠食性
編輯這是大多數鯊魚廣泛的捕食習性。這類鯊魚通常具有尖銳的牙齒,且速度較為敏捷,在海中捕食魚類、烏賊、海鳥、海洋哺乳動物為食。掠食性鯊魚捕食獵物食,通常採取偷襲或短距離追捕等方式,有些鯊魚是讓獵物失血過多而死。如大白鯊,牠們在攻擊海面上的海豹時,會先在水底埋伏,因為大白鯊背部的顏色與海水深處的黑色極像,因此獵物不容易察覺。而長尾鯊的獵食方式則較令人驚奇,牠們利用長型尾將獵物擊昏或劈砍,再進而進食。
食腐性
編輯這類鯊魚通常居住在深海,因此尋找食物不易,因此大多吃沉入海底的動物屍體為主。不過若在食物不充足的情況下,亦捕捉魚類或軟體動物、甲殼類等。這類鯊魚包括灰六鰓鯊。但食腐其實是鯊魚的天性,掠食性鯊魚也會吃腐肉,曾有人目睹一群鯊魚在海岸啃噬鯨魚的屍體,但也不表示鯊魚特別傾愛腐肉。
寄生性
編輯這類鯊魚體型通常不大,其口部特化,能吸附在鯨豚或魚類的身上,啃食其肉,如雪茄達摩鯊。被寄生後的海豚,通常都會因身體衰弱而擱淺,因此在很多的海豚擱淺案件中,不少都是因遭達摩鯊咬傷而造成。但達摩鯊並非完全靠寄生過活,牠們亦會捕捉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
智慧
編輯鯊魚是非常聰明的動物,擁有優秀的學習能力[28][29][30][31]。此外,鯊魚也可以像鯨豚和海獅一樣被訓練[32]。
生態
編輯從沿岸淺海,一直到大洋區、深海,都一直有鯊魚的蹤影。鯊魚是海洋食物鏈中的高級消費者甚至頂級消費者,也因為如此,在人類不斷濫捕的情況下使鯊魚的數量嚴重減少,若再繼續獵捕下去,最終使海洋的生態系崩潰。因此鯊魚是海洋中絕對不可少的魚類。
與人類的互動
編輯大多數的鯊魚都被電影情節醜化,而成為可怕的吃人怪獸。事實上在數百種的鯊魚之中,只有幾種才會對人類有威脅與吃人的紀錄。所有鯊魚中,以大白鯊、鼬鯊(Tiger shark)、公牛鯊這3種危險性最高,而亦有報告指出遠洋白鰭鯊也可以包含在高度危險性的鯊魚名單中,因為牠們攻擊人類的紀錄比上述這三種還多。
當然並非所有的鯊魚都十分兇猛,如鯨鯊就是相當溫馴的濾食性鯊魚。牠們對人類完全沒有任何的威脅,潛水人可以跟牠們一起共游,甚至還能撫摸牠的身體。有些國家還有潛水觀賞鯊魚的旅遊活動,如菲律賓的北宿霧因為有許多長尾鯊的棲息而吸引遊客前來,因此為當地許多居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在帕勞、斐濟與美拉尼西亞等地,當地人民崇拜並敬畏鯊魚,太平洋許多群島上的原住民認為鯊魚會引領祖先到他們所該去的地方。
在大航海時代和近代,歐洲船隊遠航到亞洲期間為了解決食物供給問題,經常就地取材,各種魚類(包括鯊魚)和鳥類都是他們的目標。荷東印度公司船長斯達弗里納斯在1768年的航海記錄中,記錄了當時追逐鯊魚的目的更多是運動項目而非進食。鯊魚魚鰭有時也會作為水手的食物。[33]
保護
編輯有說法稱每隔一年就有一億鯊魚被人類殺害[34]。其他質疑者認為充其量二千六百萬-七千三百萬[35]。人類食用魚翅湯是導致鯊魚數量減少的一大因素。魚漿製品也多有以鯊魚為原料者[36],比如說鯊魚黑輪、鯊魚甜不辣[37]、鯊魚丸[38][39]等[40]。鯊魚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必要組成部分, 而人類活動可能導致它們滅絕。一些國家(如帕勞),建立了「鯊魚避難所」,以防止他們被殺害[41]。
帕勞
編輯帕勞在2003年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座的「鯊魚保護區」,嚴禁在此進行捕魚活動。
美國
編輯美國夏威夷州最早規定禁止販賣和食用魚翅,違者可罰款5,000至15,000美元,現在已有多個州採取相同規定。議員霍夫曼評論道:「從活生生的鯊魚身上切下魚翅再把它們扔回海里的做法不僅殘酷,還動搖食物鏈並傷害我們的海洋。」「加州的立法邁出了一大步讓這些食肉動物恢復數量並讓我們的海洋回復平衡。」[42]有聲音說這是文化不平等,在一份中文報道中,伍國慶說鯊魚在西方社會被大量捕殺,獵取其中的魚油等成分,其魚翅被大量丟棄。內中還說魚翅含有害成分並無實在科學根據[43][44]但是中文報道中存在編造:加州沿海的鯊魚總數都遠少於32萬[45]。伍國慶在英文報道中只說到該法案是強加給華人社區的,提到鯊魚肉鯊魚油的是一名業主[46]。
中國大陸
編輯部分種類的鯊魚在中國大陸並非保護動物,因此不少地方都有販賣鯊魚肉的商家。然而由於鯊魚肉口感極差,且異味濃重,故並不是很受消費者歡迎,一般只用於加工成魚丸等魚漿製品。
台灣
編輯中華民國政府自2008年起立法保護鯨鯊,不過仍有不法漁民不斷私自濫捕。
在2010年6月7日時,有漁民曾於屏東車城海域發現一條重達165公斤的公牛鯊,疑似因為為了捕食箱網中的魚類而卡住,發現時已不幸死亡,7天後又發現一隻,重約320公斤。7月8日也捕獲一隻,第四隻於同月15日發現。由於發現地點都和熱門旅遊景點墾丁南灣相當接近,因此在當時造成相當大的風波。專家指出有可能是暖化使公牛鯊遷徙至台灣南部海域覓食。後來在2011年也有多次發現紀錄,2012年甚至有衝浪客聲稱在南灣發現小型鯊魚,不過後來都沒有捕獲。
中華民國農委會漁業署自2012年起全面要求台灣漁船捕鯊時,要「全魚入港」、「帶鰭上岸」,違者不僅會依法罰款,情節重大違規甚至會被吊銷執照,是亞洲第一個針對鯊魚割鰭棄身開罰的國家。漁業署說明台灣並非完全禁捕鯊魚,不吃魚翅也非終極目標,但一定要讓魚翅來源合法,必須是合法取得,而非非法屠宰,才能兼顧飲食文化與漁民利益,讓漁業資源永續經營[47]。
漁業署也在2013年3月5日正式公告「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回應民間團體訴求及國際鯊魚保育潮流,比照鯨鯊保育管理模式,第一步先規範通報管制措施。依據該公告,該年4月1日起,漁民若捕獲「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需通報漁業署,並由學術單位進行科學採樣及蒐集生物學資料後,始得拍賣及利用魚體。且學術單位可優先依議價、購買,作為科學研究及教學展示之用[48]。
香港
編輯由於部分地區人喜歡以鯊魚作為食物,尤其是魚翅。
在香港水域中,至今紀錄有八種鯊魚出沒,亦曾有五個泳客被鯊魚咬死。而全部都是發生於西貢水域,其中1995年6月,最高紀錄中兩星期內,有三位泳客遇害。可是鯊魚並不只在西貢裏出沒,還會在港島中灣、赤柱及南灣等地方亦有鯊魚的蹤影。2006年8月31日,康文署於石澳泳灘的防鯊網外發現兩條灰礁鯊的屍體。
現在,香港海洋公園設有「鯊魚館」,於1989年落成。但為了改養中華鱘,已經於2008年改建,部份鯊魚會改放在海洋館裏飼養,或送去外地,令部分保育人士不滿意。到2014年7月,「尋鯊探秘」於海洋公園開幕,宣揚保護鯊魚的訊息。
躲避鯊魚攻擊方法
編輯鯊魚並不會隨意攻擊,也對人血毫無興趣,但還是應避免在鯊魚出沒海域遊玩,如衝浪板的形狀看似海豹,會使他們想掠食。
大眾文化中的鯊魚
編輯電影
編輯書籍
編輯- 大白鯊 (小說):1974年發行的小說
- 鯊魚哥(サメーズ):アリムラモハ的漫畫作品
體育運動
編輯軍事
編輯- 長尾鯊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美國海軍的第三代攻擊型核子潛艇
- 鯊魚級潛艇 (朝鮮):朝鮮的微型潛艇
其他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Fergusson, I., Compagno, L.; Marks, M. Carcharodon carcharias in IUCN2012.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 2019.1.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0 [October 28,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內附此物種為易危的詳細解釋)
- ^ 世界魚類 1974年初版. 新店市: 水產出版社. : 46. ISBN 957-8596-03-0 (繁體中文).
- ^ Budker, Paul. The Life of Sharks.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1. SBN 297003070.
- ^ Allen, Thomas B. The Shark Almanac. New York: The Lyons Press. 1989. ISBN 978-1-55821-582-5. OCLC 39627633.
- ^ Palmer, D. (編). The Marshall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Animals. London: Marshall Editions. 1999: 26. ISBN 1-84028-152-9.
- ^ Martin, R. Aidan. The Origin of Modern Sharks. ReefQuest. [2006-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8).
- ^ Martin, R. Aidan. The Rise of Modern Sharks. [200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9).
- ^ World's Largest Fossil Shark Megalodon.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21).
- ^ C. megalodon. www.prehistoric-wildlife.com.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 ^ Marin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Portal : Great white shark - Carcharodon carcharias. species-identification.org.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 Woodford, James. Great white sharks: 10 myths debunked. the Guardian.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英語).
- ^ Carpenter, K. Carcharodon carcharias. FishBase.org. [3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Viegas, Jennifer. Largest Great White Shark Don't Outweigh Whales, but They Hold Their Own. Discovery Channel. [19 Jan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8).
- ^ Wood, Gerald L. The Guinness Book of Animal Facts and Feats. Guinness Superlatives. 1976: 139–141 [2019-01-24]. ISBN 978-0-900424-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8).
- ^ Amaral, Cesar; Pereira, Filipe; Silva, Dayse; Amorim, António; de Carvalho, Elizeu F. The mitogenomic phylogeny of the Elasmobranchii (Chondrichthyes). Mitochondrial DNA Part A. 2017, 29 (6): 1–12. PMID 28927318. S2CID 3258973. doi:10.1080/24701394.2017.1376052.
- ^ Martin, R. Aidan. Skin of the Teeth. [200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0).
- ^ Gilbertson, Lance. Zoology Laboratory Manual.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9. ISBN 0-07-237716-X.
- ^ 18.0 18.1 Martin, R. Aidan. Skeleton in the Corset. ReefQuest Centre for Shark Research. [2009-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5).
- ^ A Shark's Skeleton & Organs. [August 14,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5).
- ^ Hamlett, W. C. Sharks, Skates and Rays: The Biology of Elasmobranch Fish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f. ISBN 0-8018-6048-2. OCLC 39217534.
- ^ Hamlett, William C. Sharks, skates, and rays: the biology of elasmobranch fishes 1. p 56: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pril 23, 1999: 528. ISBN 978-0-8018-6048-5.
- ^ SHARKS & RAYS, SeaWorld/Busch Gardens ANIMALS, BIRTH & CARE OF YOUNG. Busch Entertainment Corporation. [2009-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3).
- ^ Mote Marine Laboratory, "Shark Notes". Mote.org. [2012-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4).
- ^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chthyology Department, "National Shark Research Consortium–Shark Basic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04).
- ^ 脊椎動物老壽星:格陵蘭鯊魚可活400年. BBC News 中文. 2016-08-11 [202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5).
- ^ Tiburón blanco vs calderones - White shark vs pilot whales,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中文(中國大陸))
- ^ Humpback Whale Shark Attack Caught on Camera. sanctuaries.noaa.gov.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Sharks - Intelligence. sharksinfo.com – All About Sharks.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Is the White Shark Intelligent?. www.elasmo-research.org.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9).
- ^ Guttridge, Tristan L.; van Dijk, Sander; Stamhuis, Eize J.; Krause, Jens; Gruber, Samuel H.; Brown, Culum. Social learning in juvenile lemon sharks, Negaprion brevirostris. Animal Cognition. 2013-01, 16 (1). ISSN 1435-9448. doi:10.1007/s10071-012-0550-6 (英語).
- ^ Biology of the Porbeagle. www.elasmo-research.org.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1).
- ^ Shark Week- Training A Shark?,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中文(中國大陸))
- ^ Shaffer, Marjorie. 胡椒的全球史: 财富,冒险与殖民. 上海三聯書店. 2019: 197 [2020-10-17]. ISBN 978-7-5426-660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中文).
- ^ How many sharks are killed recreationally each year -- and why?. HowStuffWorks. 2008-05-22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7) (美國英語).
- ^ 100 million sharks killed each year? Research vs. “magic number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5).
- ^ 鯊魚與人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 ^ 豐發黑輪 店家資料. 台南徒步區專屬網站(正興、國華街).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5).
- ^ 淡水可口魚丸店-台灣美食-淡水區.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 蘭陽博物第24期(蘭陽博物館2007.01月電子報).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 ^ Shark fin soup alters an ecosystem - CNN.com. www.cnn.com.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6).
- ^ Palau pioneers 'shark sanctuary'. 2009-09-25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英國英語).
- ^ California Shark Fin Trade Meets Long-Awaited Demise. [2013-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5).
- ^ 美国加州禁鱼翅案引发华人抗争. 新浪財經. 2011-06-29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美国加州禁鱼翅案引发华人抗争 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finance.sina.com.cn.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Shark population off coast surprisingly low. [2019-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9).
- ^ Shark fin soup faces extinction in California. [2013-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8).
- ^ 明年起 台灣捕鯊限全魚上岸. 環境資訊中心.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8) (中文(繁體)).
- ^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3).
延伸閱讀
編輯[編]
外部連結
編輯- (英文)WikiAnswers: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Shar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South African Marine Predator Lab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 research institute studying marine top predators.
- (英文)Shark Research Institu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Greenland Shark and Elasmobranch Education and Research Grou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The International Shark Attack Fi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Shark Trust Organiz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ReefQuest Centre for Shark Resear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ECOCEAN Whale Shark Photo-identification Libr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Updated list of all known shark spec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Global Shark Attack Fi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Shark Research Committe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Shark Pictures and Elasmobranch Field Gui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Shark pictures on Morphban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Shark pictures by Wolfgang Leand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Shark carto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