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至內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又稱尾巴,是指位於動物體背部尾端的部份,特別是指構造柔韌可彎曲、且明顯分開於軀幹的附肢部份,大致上相當於哺乳動物, 爬行類鳥類骶骨(薦骨)和尾骨。一般而言尾巴是脊椎動物的專屬特徵,然而有些無脊椎動物也擁有類似尾巴的構造,例如蠍子的尾巴、或是彈尾蟲(furcula)分岔的部位。

功能

[編輯]

動物的尾巴可以用於各種不同的功能,例如魚類和其他的海洋生物能夠利用尾巴來游動,而有些陸生動物則以尾巴保持平衡(例如)、或是抓牢身邊的東西(例如)。

魚類的尾巴
蠍子的尾巴
狐猴的尾巴
鳥類以尾巴控制方向與保持平衡

尾巴也能夠作為動物社會的信號,例如鹿會以尾巴來警告可能發生的危險、還有飼養會利用尾巴來表達情緒。例如搖尾表示友善,直豎表示攻擊。在一些特殊的進化上的壓力之下,會導致動物出現武裝而具攻擊性的尾巴,甚至含有毒液,例如蠍子

某些蜥蜴品種的尾巴能夠在必要的情況下,永久地分離(脫落)軀體,像是為了逃脫某些肉食動物的控制、或是分散其注意力以得到逃脫的機會。通常這些蜥蜴的尾巴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再長出來,然而新長出的尾巴顏色,會比原先的更暗。

對於大部分的鳥類而言,尾巴是由羽毛延伸組成的,充當鳥類的方向舵以保持平衡、並控制本身飛行,同時也能在鳥類於高處歇息時提供平衡。

孔雀的尾巴可以用來求偶

松鼠的尾巴可以用來平衡和保暖。

人類的尾巴

[編輯]
人類胚胎在發育時有尾巴

人類在成為胚胎的初期是有尾巴的,尺寸大約為胚胎本身的六分之一,到了胚胎發展成為胎兒的時候,這個尾巴就會被成長中的身體所吸收。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嬰兒誕生時身上仍有「軟尾巴」,不含尾椎而只有血管、肌肉與神經。 在現代的醫學程序中,是允許醫師可以在胎兒分娩時順道除去這個尾巴的。人類紀錄上最長的尾巴,長在一個當時法屬印度支那的十二歲男孩身上,測量長度為22.9公分(9英吋)。[1]

人類的尾骨(coccyx)已經是骨盆的一部分,它位於肛門後方皮下,稍向前勾,在相同的位置,動物往往長的就是尾巴。通常我們把脊柱末端的三~五節稱為尾骨,通常長3~4厘米。一些人相信,這是人類祖先類人猿曾經長有尾巴的證據。在千百萬年的不斷進化過程中,人類尾骨已經大大退化。 人類的尾骨非但不能像其他脊椎類動物那般自主的搖擺,它還與身體其他的脊椎有著三大明顯區別:第一,脊椎體與脊椎體之間並沒有椎間盤的存在,第二,脊椎體的後面沒有真正的關節,第三,尾椎間也沒有椎間孔道給神經線通過。但是,由於每節尾椎骨之間是由纖維組織聯繫,尾椎仍然保持一定的彈性,容易因受到撞擊而受傷,最為多見的是骨折和脫位。

萎縮了的尾椎骨雖然已失去了脊椎骨和脊柱的一般功能,但並不代表它是沒有功能的組織。尾椎不論在前面或後面都有肌肉的韌帶附著。肌肉方面有提肛門肌,尾骨肌。它們形成了盤隔膜的後部,鞏固尾骨的位置。當排糞便的時候或者孕婦生產的時候,尾骨會被向後推移,這些尾骨的肌肉能夠把尾骨的肌肉拉回到原來的位置。在打噴嚏,咳嗽,嘔吐,排尿,提舉重物,前屈身軀時,尾骨的肌肉主要協助腹肌提升腹腔內的壓力,令這些動作得以有效的運作。至於附著在尾骨的韌帶,則有前薦尾骨韌帶,側薦尾骨韌帶,肛尾縫,薦結節韌帶,薦棘韌帶等,它們的作用是尾骨薦骨以及尾骨的位置和組成盤隔膜。 [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06-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2). 
  2. ^ 尾骨痛的成因與治療. [200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