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音符号
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唇
/p/

/pʰ/

/b/

/m/

/β/
轻唇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软腭
/k/

/kʰ/

/ɡ/

/ŋ/

/x/

/ɣ/
唇软腭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翘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韵母
单韵
/a/

/ã/

/ɐ/

/o/

/ɔ/

/ɔ̃/
复韵
/ai/

/ei/

/au/

/ou/
鼻韵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韵尾
/p̚/

/t̚/

/k̚/

/ʔ̚/
其他
声调
官话 ˉ ˊ ˇ ˋ ˙
客闽 ˪ ˫

)是注音符号扩充版本中的韵母元音之一,字形取自“”字,发音则取“八”字部份方言点的韵腹元音。“ㆿ”的发音为次开央不圆唇元音/ɐ/,主要用于粤语苏州话常州话中。

粤拼里,“ㆿ”拼写作〔a〕。现代标准粤语里的“八”字虽然念作“ㄚ”韵母,但小篆中一些从“八”得声的形声字,如“䏌、佾、肸、匹”等,标准粤语都念“ㆿ”韵母。

起初为拼写官话而定的注音符号中,并没有表示/ɐ/音的符号。但在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闰音符号方音注音符号中,都增设了这个“”号。

它与“”这个开前不圆唇元音/a/(粤拼写作〔aa〕)是对立音位,两者不可以相混。例如粤语里的“蓝”是“ㄌㄚ”,“林”是“ㄌㆿ”;“挖”是“ㄨㄚ”,“屈”是“ㄨㆿ”;“快”是“ㄈㄞ(ㄈㄚㄧ)”,“废”是“ㄈㆿㄧ”;“貌”是“ㄇㄠ(ㄇㄚㄨ)”,“茂”是“ㄇㆿㄨ”。汉语音韵学者习惯把“ㄚ”称为“长ㄚ”,把“ㆿ”称为“短ㄚ”。

苏州话也有“”音与“ㆿ”音之别,但严格来说,苏州话的“ㄚ”偏向是开央不圆唇元音//[1]甚至是开后不圆唇元音/ɑ/,而“ㆿ”则是其短读,可以是次开央不圆唇元音/ɐ/甚至略后的/ɑ̝/音,通常元音后也会连同声门塞音/ʔ/一同念出。

相关变体

[编辑]

有一些符号表示与“ㆿ”发音位置有点相近的音。除了上述的“”外,闰音符号里的“”发音也与“ㆿ”相近,它表示的音也是开前不圆唇元音/a/,但只在与“ㄚ”有分别时才使用。换言之,若某汉语族语言有必要使用“”号时,这时候“ㄚ”就只能指开央不圆唇元音//甚至开后不圆唇元音/ɑ/,不会指开前不圆唇元音/a/——比如苏州话就是这样。

在苏州话里,“ㄚ”是//或/ɑ/,“ㆿ”是/ɐ/或/ɑ̝/(连同声门塞音则为/ɐʔ/或/ɑ̝ʔ/),“”是/a/(连同声门塞音则为//),三者是对立音位。例子有:“买”为“ㄇㄚ”,“麦”为“ㄇㆿ”,“袜”为“ㄇ”;“假”为“ㄍㄚ”,“格”为“ㄍㆿ”,“甲”为“ㄍ”;“牙”为“ㄫㄚ”,“额”为“ㄫㆿ”,“啮”为“ㄫ”;“债”为“ㄗㄚ”,“只”为“ㄗㆿ”,“札”为“ㄗ”。三者不可相混。

闰音符号的设计是,若只有一种“ㄚ”类音,无论偏前偏后(即无论是/a/、//或/ɑ/),都只用“ㄚ”,不用“”。这也意味着该汉语族语言里并没有开前开央开后不圆唇元音之对立,这三个音在该语言中是自由变异,例如标准官话就是这样。方音注音符号里不设“”此符。

编码与拼音

[编辑]
字元 图档 编码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台罗拼音 通用拼音 粤拼 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BF 未收录 未收录 ɐ / ɑ̝ a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a

注释

[编辑]
  1. ^ 在国际音标中,开央不圆唇元音没有专用符号,汉学家自行发明//(缩小的大写A)来表示,但没有获国际语音学学会接受。若要使用国际语音学学会获认可的音标,只能加上附加符号作/ä/。

参考资料

[编辑]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职工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国文字改革硏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丁邦新:《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