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音符號
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重脣
/p/

/pʰ/

/b/

/m/

/β/
輕脣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軟齶
/k/

/kʰ/

/ɡ/

/ŋ/

/x/

/ɣ/
脣軟齶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翹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韻母
單韻
/a/

/ã/

/ɐ/

/o/

/ɔ/

/ɔ̃/
複韻
/ai/

/ei/

/au/

/ou/
鼻韻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韻尾
/p̚/

/t̚/

/k̚/

/ʔ̚/
其他
聲調
官話 ˉ ˊ ˇ ˋ ˙
客閩 ˪ ˫

)是注音符號擴充版本中的韻母元音之一,字形取自「」字,發音則取「八」字部份方言點的韻腹元音。「ㆿ」的發音為次開央不圓唇元音/ɐ/,主要用於粵語蘇州話常州話中。

粵拼裏,「ㆿ」拼寫作〔a〕。現代標準粵語裏的「八」字雖然唸作「ㄚ」韻母,但小篆中一些從「八」得聲的形聲字,如「䏌、佾、肸、匹」等,標準粵語都唸「ㆿ」韻母。

起初爲拼寫官話而定的注音符號中,並沒有表示/ɐ/音的符號。但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方音注音符號中,都增設了這個「」號。

它與「」這個開前不圓唇元音/a/(粵拼寫作〔aa〕)是對立音位,兩者不可以相混。例如粵語裏的「藍」是「ㄌㄚ」,「林」是「ㄌㆿ」;「挖」是「ㄨㄚ」,「屈」是「ㄨㆿ」;「快」是「ㄈㄞ(ㄈㄚㄧ)」,「廢」是「ㄈㆿㄧ」;「貌」是「ㄇㄠ(ㄇㄚㄨ)」,「茂」是「ㄇㆿㄨ」。漢語音韻學者習慣把「ㄚ」稱爲「長ㄚ」,把「ㆿ」稱爲「短ㄚ」。

蘇州話也有「」音與「ㆿ」音之別,但嚴格來說,蘇州話的「ㄚ」偏向是開央不圓唇元音//[1]甚至是開後不圓唇元音/ɑ/,而「ㆿ」則是其短讀,可以是次開央不圓唇元音/ɐ/甚至略後的/ɑ̝/音,通常元音後也會連同聲門塞音/ʔ/一同唸出。

相關變體

[编辑]

有一些符號表示與「ㆿ」發音位置有點相近的音。除了上述的「」外,閏音符號裏的「」發音也與「ㆿ」相近,它表示的音也是開前不圓唇元音/a/,但只在與「ㄚ」有分別時才使用。換言之,若某漢語族語言有必要使用「」號時,這時候「ㄚ」就只能指開央不圓唇元音//甚至開後不圓唇元音/ɑ/,不會指開前不圓唇元音/a/——比如蘇州話就是這樣。

在蘇州話裏,「ㄚ」是//或/ɑ/,「ㆿ」是/ɐ/或/ɑ̝/(連同聲門塞音則爲/ɐʔ/或/ɑ̝ʔ/),「」是/a/(連同聲門塞音則爲//),三者是對立音位。例子有:「買」爲「ㄇㄚ」,「麥」爲「ㄇㆿ」,「襪」爲「ㄇ」;「假」爲「ㄍㄚ」,「格」爲「ㄍㆿ」,「甲」爲「ㄍ」;「牙」爲「ㄫㄚ」,「額」爲「ㄫㆿ」,「齧」爲「ㄫ」;「債」爲「ㄗㄚ」,「隻」爲「ㄗㆿ」,「札」爲「ㄗ」。三者不可相混。

閏音符號的設計是,若只有一種「ㄚ」類音,無論偏前偏後(即無論是/a/、//或/ɑ/),都只用「ㄚ」,不用「」。這也意味着該漢語族語言裏並沒有開前開央開後不圓唇元音之對立,這三個音在該語言中是自由變異,例如標準官話就是這樣。方音注音符號裏不設「」此符。

編碼與拼音

[编辑]
字元 圖檔 編碼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羅拼音 通用拼音 粵拼 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BF 未收錄 未收錄 ɐ / ɑ̝ a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a

註釋

[编辑]
  1. ^ 在國際音標中,開央不圓唇元音沒有專用符號,漢學家自行發明//(縮小的大寫A)來表示,但沒有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若要使用國際語音學學會獲認可的音標,只能加上附加符號作/ä/。

參考資料

[编辑]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丁邦新:《一百年前的蘇州話》,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