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漢繡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地刺繡,是中國十大名繡之一。

歷史

編輯

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絲織業代表當時華夏絲織品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屈原在【楚辭·招魂】中亦有對楚地絲織描寫:「翡翠珠被,爛齊光些。蒻阿拂壁,羅帳張些;纂組綺縞,結琦璜些。… …翡幃翠帳,飾高堂些」,「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1]

清朝初年由荊州、沙市傳至武漢。現主要流行於荊沙、武漢、洪湖一帶。 漢繡歷史悠久,曾與蘇繡、湘繡等齊名。直到民初時,湖北地區無論是生活用品、裝飾品還是禮儀用品,漢繡製品隨處可見。1915年,「漢繡」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2]

咸豐年間,漢口設有織繡局,集中各地繡工繡製官服和各種飾品。清末,在武昌的營坊口、塘角、白沙洲(白沙洲更有「男會駕船,女會繡花」之說[3])、積玉橋和漢口的黃陂街、大夾街一帶,開有許多繡鋪,漢口還有一條繡花街。當時的漢繡產品主要分三類:作為用於閨閣陪嫁的生活用品,包括有繡衣、繡枕、門簾、帳沿、繡鞋、頭巾、圍裙、荷包等。 二是裝飾品。有壁掛、中堂、屏風、彩帳、堂彩、龍衣、獅皮、戲裝、道具等。其中,漢口的繡花戲衣頗具名氣。四〇年代末期,武漢還是全國三大戲劇服裝生產基地之一。[3] 三是敬神賽會的禮儀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

工藝特色

編輯

漢繡,以楚繡為基礎,繡品多由外圍層層向內走針,進而鋪滿繡面。漢繡以一套獨特的鋪、平、織、間、壓、纜、摻、盤、套、墊、鎖、扣的針法別於其它名繡。 漢繡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平金夾繡」。施針講究分層破色、層次分明,對比強烈。漢繡品圖案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葉,葉上還可出枝,追求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這是「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的美學體現。江陵馬山一號墓發掘出的戰國中期繡品,進一步證實了漢繡的這種「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美學思想發展。該繡品中「繡線顏色以紅、黃、綠、蘭等亮色為主,以密集的滿繡填充塊面,或虛出繡紋輪廓內的局部塊面,繡出的珍禽異獸、奇花佳卉富於立體感和虛實感,色彩鮮豔、花紋瑰麗,典雅而富麗」。[1]

漢繡施針果斷,講究「齊針」,即圖案邊緣須齊整。除基本的「齊針」繡法外,還根據繡品不同的質地和花紋,靈活運用諸如墊針繡、鋪針繡、紋針繡、遊針繡(類似於亂針法)[4] 、關針繡、潤針繡、凸針繡、堆金繡、雙面繡等等針法,賦予繡品立體感。[5]

洪湖漢繡

編輯

洪湖漢繡以漢繡名藝吳文琇吳氏家傳技藝為基礎,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成為漢繡承傳的大宗。

現況

編輯

抗戰時期,日軍進攻武漢時,燒毀當時漢繡重鎮──繡花街,漢繡工藝便日趨凋零,技藝幾近失傳。[1] 在歷經「文革十年浩劫」和現代文化的衝擊,漢繡更是瀕臨滅絕。2008年6月,漢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註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紡織知識:領略漢繡別樣發家史,http://info.textile.hc360.com/2009/12/031455118503.s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漢繡,「非遺」的遺憾,存档副本. [2011-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3. ^ 3.0 3.1 漢繡,「非遺」的遺憾,http://hb.xinhuanet.com/art/2011-05/11/content_22741196.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三年打造漢繡基地武昌招收千名漢繡「繡娘」,http://www.sourcejuice.com/2011/04/30/%E4%B8%89%E5%B9%B4%E6%89%93%E9%80%A0%E6%BC%A2%E7%B9%A1%E5%9F%BA%E5%9C%B0%E6%AD%A6%E6%98%8C%E6%8B%9B%E6%94%B6%E5%8D%83%E5%90%8D%E6%BC%A2%E7%B9%A1%E2%80%9C%E7%B9%A1%E5%A8%98%E2%80%9D/zh_h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楚文化——漢繡,存档副本. [201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3). 


四大名繡
蘇繡 | 湘繡 | 蜀繡 | 粵繡
其它知名刺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