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韩信

中国古代名将
(重定向自韓信

韓信(?—公元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被后人称为“兵仙”,同时蕭何称其為「國士無雙」、蒯徹称其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1]。漢朝至東晉期間許多人(見下文評價一節)將韓信與戰國末年秦國名將白起合稱「韓白」。

韩信
齐王楚王淮阴侯
韩信
清宫殿藏画本
相国
國家西楚西漢
時代秦末西楚西漢
主君項梁項羽劉邦
韩姓
職官執戟郎→連囂→治粟內史大將軍相国
封爵齐王楚王淮阴侯
封地齊郡楚郡淮陰
籍貫淮阴(今中國江苏省淮安市
出身地楚國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
後世稱號兵仙
出生
楚國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
逝世前196年
西漢長安長樂宮(今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
谥号
墓葬韓信墓
祠廟漢韓侯祠
漂母祠

韩信平民出身,家庭贫困,早年寄人篱下,曾受过“胯下之辱”。在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靠项梁叔侄,后来又投靠刘邦,但都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刘邦入汉中时,韩信逃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并引荐给刘邦,刘邦才拜他为大将,与项羽争夺天下。在汉元年(前206年),韩信领兵平定了三秦地区。在楚汉之战中,韩信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横扫了魏、赵、代、燕、齐等诸国,并多次支援刘邦。他在蒲坂之战中声东击西,拿下了魏国的都城安邑;在井陉之战中背水一战,大破了赵军;在潍水之战中水淹齐楚联军,斩杀了楚将龙且;在垓下之战中摆下十面埋伏,并采取攻心之计,用四面楚歌瓦解了楚军士气。在高帝五年(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走投无路,最终自刎于乌江。因其功劳卓著,韩信被封为楚王。但在高祖六年(前201年)开始剪除异姓王的时候,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由于与高祖论将兵时再次引起了刘邦的不满,韩信又一次遭到了贬斥。最终,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因被人告发参与陈豨谋反,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于长乐宫,并连同家人被诛三族。[2]

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軍事理論家,在中国历史上以卓绝用兵才能著称,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后世何去非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3]。韓信为西汉的開國立下汗马功劳,“”一人全任,惟功高震主引起猜忌。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開始消滅異姓王,於是藉故貶韩信為淮阴侯;最後被呂后萧何骗入宫内,以謀反之名處死于长乐宫鐘室,並且被夷三族[4]

生平

编辑

淮阴布衣

编辑

秦末,韓信是平民,既當不了官,也無法經商過活,經常寄食於他人,為眾人所厭惡。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5]韩信常前往南昌亭长家裡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妻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时,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幾位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大娘感激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6]

韩信因背著一把劍卻不出鞘,經常遭到旁人鄙視侮辱,淮阴屠宰場中一些少年無賴不斷的譏諷他。有天在大街上,無賴在眾人面前譏嘲韓信:“你雖然人高馬大,喜歡帶刀劍,以你的心理看來,不過只是個膽小鬼而已。若不怕死就拔劍刺我,怕死的話,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不但沒有動怒,看了他幾眼之後,還真的爬過那無賴的胯下,眾人見狀皆恥笑韓信,認為韓信真的怯懦無膽。[7]

胯下之辱,歌川国芳

後來韓信加入項梁的起义軍。前208年項梁戰死,韓信便隨餘部歸屬於項羽,任持戟郎中。曾經數次向其獻策,但項羽沒有采纳。韓信認為在項羽軍內沒有前途,於是在前206年2月,漢王劉邦進入漢中郡武都郡巴郡蜀郡時,韓信離開楚營,投奔漢王劉邦。然而仅担任管理仓库的小官,後因為涉嫌犯軍法被判斬首之刑。與另外一批人犯一起行刑,已有十三人被斬首,韓信正當要被斬時,抬頭看見夏侯嬰,便喊:“大王不是想要取得天下的嗎?為何要斬壯士呢?”夏侯嬰認為他言論很特別,又覺得他的容貌很雄壯,於是釋放韓信,與韓信聊了一下後,非常喜歡韓信,又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昇任韓信為治粟都尉之餘,並不認為韓信有甚麼傑出之處。[8]

登坛拜將

编辑
 
韓信登壇拜將

韓信與蕭何談話數次,蕭何對他印象深刻。在南鄭過了一段時間,韓信暗思蕭何已向劉邦推薦自己,然而始終沒有音訊,有感懷才不遇之際,離開漢營,準備自行離開南鄭,另投明主。蕭何聞訊,認為韓信如此將才不能輕易失去,於是不及通知劉邦便策馬於月下追韓信,終於勸得韓信留下。[9]

起初,劉邦聽說蕭何出奔,十分驚恐,宛如失去左右手;後來聽說他是為了追韓信,於是問他:“這麼多人逃回東方,你都不追,為何卻追韓信?”蕭何再薦韓信:“那些逃走的將軍們是隨手可得的,至於韓信這樣的英才,天底下絕對找不到第二個!大王假如只想作個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但若是要争夺天下,商量大計的最佳人選非韩信莫屬。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刘邦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萧何回道:“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那麼就請重用韩信,讓他留在漢營;假如不予以重任,必使得他再度出走。”刘邦说:“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韓信做将军,他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刘邦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刘邦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是以呼唤小孩子的方式,那麼韩信离去的原因必是如此。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軍,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刘邦答应了。汉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10]

韩信於拜将壇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良策。韩信问:“與您一起向東面争奪天下的不是項王吗?那大王自度一下,论用兵的英勇、强悍、仁德、精良,與项王比,谁強谁弱? ”刘邦沉默良久,坦白自己不如项羽。韩信再拜,赞同地说:“就连我也觉得大王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顫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見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玩官印,玩到印章稜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本的君主而自己到好地方稱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不親近依附他,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弱的。如此大王若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武勇猛之人,何愁敌人不能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一心想打回山東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子弟出征已有数年,战死和失蹤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诈欺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沒被殺死,秦國的父老对这三人恨之入骨。正在这时项羽以威勢,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義帝與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這件事。可大王失掉关中王一職而改封汉中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三秦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刘邦听后大喜,認为太晚任用韩信了。於是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計畫攻击的地方。[11]

暗渡陳倉

编辑

前206年6月,即项羽分封诸侯的四個月後,齐国发生内乱,项羽亲率楚军北上镇压。前206年8月,刘邦聞訊进军关中,起初受阻於陈仓,后刘邦采用赵衍计策、绕路大败章邯,旋即攻占咸阳,关中大部分归顺汉王刘邦。《史记》等正史均没有提及“明修栈道”一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却有这样的记录:须昌侯赵衍,“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雍王章邯派兵塞陈仓道),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

大敗诸侯

编辑

關中雖尚未平定,但大勢已定,漢王劉邦遂親率大軍兵出函谷關,駐兵於陝縣(在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安撫關東百姓。就在此時,韓司徒張良、常山王張耳,以及河南王申陽先後來投,漢王勢力大增。

有了張良居中運籌帷幄,漢王自覺沒有韓信也沒關係,於是在十一月份返回關中,收回了韓信的兵權,重新調兵部將:他親自率漢軍主力及歸降諸侯軍,東伐西楚,蕭何與韓信一文一武則繼續留守關中,蕭何負責整治郡縣恢復生產及徵發秦民建立新軍,韓信負責訓練新軍及平滅秦王殘兵。

自己则联合其他十八诸侯,趁项羽还在齐国时,于前205年领联军五十六万人攻占项羽首都彭城。项羽领兵三万回师彭城,结果刘邦不能敌,在彭城之战惨败,刘邦退至荥阳。萧何即动员关中老弱和未傅者,与汉王会荥阳。韩信收拢兵卒与刘邦会合。之后,劉邦命灌婴重组建秦旧骑兵李必、駱甲為副將,刘邦便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辅佐灌婴,一起率领骑兵迎击楚骑兵于荥阳东方,结果擊敗項羽的楚軍。

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委任韩信为左丞相,領兵攻魏。曹參为步将,灌婴为骑将,属韩信,共击魏豹[12]。魏王豹率领主力部队驻守蒲坂,封堵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增设疑兵,陈列战船,假装欲渡临晋,实际却领兵以木罂缶从夏阳渡河,偷袭魏國都城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率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遂平定魏地,擒魏豹,押解至荥阳,刘邦于是在魏地设置河东郡[13]。此战过后曹参被赐食邑平阳。

隨後,韓信等又率軍擊敗代國,禽夏说阏与;在井陘背水一戰,以三萬士卒擊敗二十萬趙軍。韓信又聽從廣武君李左車建議,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详见下文“并吞北方”。[14]

併吞北方

编辑

汉二年(前205年)九月,韩信等俘获了魏王豹,平定魏地。汉二年闰九月,韩信、张耳的军队击败代国军队,在阏与活捉了夏说。在韩信拔魏、代后,刘邦派人将韩信的精锐兵力带到荥阳,与楚军对抗。

汉三年(前204年)冬十月,韩信派使向汉王请兵三万人,愿意北灭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刘邦准许并拨给韩信士卒。赵王歇、成安君陈余听闻汉军即将攻打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策,认为汉军虽锋芒不可阻挡,但千里行军、又遇到井陉口狭窄,粮草势必与军队脱节。希望陈余调拨三万奇兵给自己,通过隐蔽小路拦截汉军的粮草辎重,而赵王则应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不与汉军交战。陈余信奉儒家学说,不愿采用欺诈诡计,又认为自己兵力十倍于对方,回避不出击使诸侯轻视,所以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命人暗中窥探,得知成安君并没有采用广武君的计策,遂带领兵马进入井陉口,距出口三十里停下扎营。半夜,韩信挑选出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经由隐蔽小道来到山上,并传令:“两军交战时,赵军看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你们立即冲进赵军的营垒之中,将赵军的旗帜拔掉,竖起汉军的红旗。”韩信又对手下军官说:“如今赵军已经先在有利的地势上筑造营垒,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大将的旗帜、仪仗,就不会攻打我军的先遣部队,因为他们担心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就退回去。”

韩信派士兵出井陉口,背靠河水列阵,赵军见此大笑不止。清晨,韩信架起大将旗帜,敲起战鼓开出井陉口。赵军终于打开营垒攻打汉军,两军激战,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赵军果真倾巢出动,争相抢夺汉军的旗鼓,追逐大将。韩信事先派出去的两千名轻骑兵,见到赵军倾巢出动,便立即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中,将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红旗。赵军无法战胜背水一战的军队,想要退回自己的营垒,却发现营垒上已经插满汉军红旗,十分震惊,以为赵军的将领已经全都被汉军俘获了,于是军队陷入混乱,士兵们纷纷逃散,即使赵将诛杀逃兵,也不能制止士兵逃走。于是汉兵前后夹击,一举彻底摧垮赵军,俘虏了赵军的大批人马,在泜水边斩杀陈余、活捉赵王歇。

大胜后,韩信传令军中不要杀害李左车,活捉李左车后以师礼相待。李左车献计,汉军远途而来,不宜再战,应镇赵抚孤、按兵修养,同时乘胜势说降燕国。韩信听从了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后果然投降。韩信又派使者前去报告汉王刘邦,并请求汉王立张耳为赵王,以便镇抚赵国。汉王答应了韩信的请求,封张耳为赵王。楚国多次派出奇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赵王张耳、韩信经常往来救援赵国,并趁着行军之便,将所经过的赵国城邑全部占领,接着发兵支持汉王。

汉三年(前204年)十二月,随何已经说服英布附汉,英布就起兵攻楚,楚派项声、龙且进攻英布,英布接战失利。英布与随何抄小道向汉王求援,汉王分兵为助,一起收兵到成皋。楚军又急围成皋。六月,刘邦与夏侯婴从成皋逃出,向东渡过黄河,来到张耳军队在修武的营地。第二天清晨,他自称是汉王的使者,进入赵军营垒。张耳、韩信还没有起床,汉王来到他们的卧室,抢夺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召集诸将并调整了他们的职务。[15]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来过,不禁大惊失色。汉王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让韓信收聚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攻打齐国。[16]

受封齊王

编辑
 
明人繪韩信像轴

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徹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必須遵守劉邦的命令發兵攻齊,將齊國的軍事力量徹底消滅掉,[17]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與灌嬰、曹參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與陈武蔡寅丁复王周陈涓聯軍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攻占齊地。

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民心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代理齊王),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與楚軍相持不下,聞言破口大罵:“我困在這,早晚等著你來救援我,你卻想自立為王!”,這時張良陳平踩劉邦的腳,在耳邊說,目前我方軍機不利,亦無法阻止韓信自立為王,何不乾脆同意。刘邦立刻醒悟,又改罵曰:“大丈夫能夠平定诸侯,要當就是當真正的王,當甚麼假齊王?”於是直接封韓信為齊王[18]

項羽自知形勢不妙,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韓信以劉邦對他有恩為由拒絕。[19]蒯徹認為劉邦日後必對韓信不利,多次聳恿韓信把握時機,脫離漢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勢。[20]而韓信自認為勞苦功高,“漢終不奪我齊”;蒯徹則勸說,“勇武謀略使君王感到威脅的,生命就危險了。立下蓋世功勞的,反而會得不到應有的獎賞。”但韓信始終抱定“漢終不負我”的想法而不忍叛漢。[21]

助漢滅楚

编辑

前203年,刘邦与项羽议和,停战,以鸿沟为界。不久刘邦听从陈平之计毁约,出兵追击东归的项羽,但韩信及彭越没有派兵助战,劉邦奪取陽夏後固陵擊破锺离昧[22],在陳下之戰再次打敗項羽[23], 陈县归于汉军。项羽楚军主力受到重创后欲撤往会稽,刘贾、周殷、英布攻下城父堵截项羽,项羽逃到垓下,刘邦与刘贾、周殷、英布会合。 五年,刘邦与彭越、韩信、九江兵等等共击项羽,与项羽生死决战,然后韩信率三十万前军击项羽,刘邦在后,孔、费二将军分居左右军,绛侯、柴将军在刘邦后。韩信率领前军先与项羽正面对战,战不利,阵型后退,然后坐镇中军的刘邦派左右两军冲击楚军阵型,楚军溃退,韩信趁机追击,以及彭越、英布、刘贾、周殷等诸侯从各处围攻楚军,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24], 项羽大败于垓下,灌婴一路追击项羽到东城斩首八万,后项羽突围跑路到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鳥盡弓藏

编辑
 
韩信畫像,刊於1921年出版的《晩笑堂竹荘畫傳》

项羽死后,刘邦趁機奪取韓信兵權,並改封韓信為楚王以便就近控制,移都下邳

劉邦欲捉拿鍾離昧,但鍾離昧素與韓信交好,於是鍾離昧逃到楚國。劉邦得知鍾離昧逃到楚國後。不久就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劉邦向諸將徵詢對此事的意見。諸將都說:“趕緊發兵,活埋這個忘恩負義的小子!”高祖自知這些並不是好主意,就沒有吭聲。

這時,張良已經藉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陳平依然是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劉邦便向陳平請教,陳平一開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劉邦再三追問,並說:“我打算派兵前去討伐他,你看怎麼樣?”陳平沉著地反問道:“這次有人上書告發韓信造反的這件事,還有人知道嗎?”劉邦說:“沒人知道。”“那韓信自己知道嗎? ”“也不知道。”陳平低頭沉思了一會兒,又問:“陛下的軍隊比韓信的軍隊厲害嗎?”劉邦回答:“不見得。”陳平又問:“陛下手下的戰將中,有誰在戰場上能敵過韓信?”劉邦回答:“沒有人能敵得過他。”陳平說:“軍隊實力不如韓信,將領又不是韓信的對手,現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韓信;一旦引起戰爭的話。勝負就難以預料了。這樣做我真是很為陛下擔心啊!”劉邦一聽,十分著急,連忙問有沒有什麼穩妥的辦法。陳平說:“古時,天子常常在全國各地巡行,會見各地的諸侯。南方有一個地方叫雲夢大澤。陛下裝作出遊雲夢澤,要在陳州會見各路諸侯。陳州在楚地西界,韓信聽到天子出遊,又到了他的地盤上,他當然會來謁見。當他謁見陛下的時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來。這樣就不用派兵,只需一個武士就足夠了。”劉邦依計行事;韓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劉邦便讓埋伏下來的武士將韓信捆得結結實實,投入囚車中。後來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留居京城,不讓他到外地任職,韓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為了。[25]

有一段野史稱,劉邦一開始是已經御駕親征,韓信因為生病,出征路上只能躺在轒轀車中,张良追了出去,告訴劉邦,如果英布與韓信聯合造反,劉邦可能要死在戰場上了,劉邦才打消念頭[26]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27]他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28]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29]

韩信在被刘邦软禁期间,最多的时间便是与张良整理很多的兵家书籍,总共整理出来一百八十二家,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30]而刘邦也常來陪韩信聊天,有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刘邦问韩信:“像朕的才能可以统率多少兵马?”[31]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32]刘邦说:“你怎么样?”[33]韩信回答说:“臣是越多越好。”[34]刘邦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朕辖制?”[35]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臣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36]

漢高祖十年,陳豨起兵造反,劉邦率兵前去平亂。呂后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在韓信前來祝賀時趁機擒獲,並指控有人密告他與陳豨共謀[37],隨後在長樂宮五刑處死韓信[38](先文面,割鼻,砍断左右趾,再用荆条抽打致死,枭首示众,最后大庭广众之下将尸体剁成肉酱),並株連三族。這已是劉邦依陳平之計捉韓信之後的第二次計擒韓信。韓信自感未曾負君卻落此下場,嘆曰:“當初不曾聽蒯徹之言,今日才會被人算計。”[39]後世人稱“生死一知己(蕭何),存亡二婦人(漂母、呂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邦平定陳豨,班師回朝,得知韓信已死,既慶幸消除威脅,也為韓信的死感到惋惜。[40]劉邦問韓信死前說了甚麼,呂后回答,韓信後悔當初不聽蒯徹之言。於是劉邦下令逮捕蒯徹。蒯徹承認自己曾教韓信反叛劉邦,但辯稱「秦末群雄並起,有能者就可得天下,當時自己追隨韓信,自然就會為他出謀獻策,勸他自立,不會為劉邦設想;而且群雄中如劉邦般爭天下者甚眾,豈能盡殺」。劉邦感其言之有理,遂赦免之。[41][42]

易子存孤

编辑

萧何月下追韩信,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流芳千古。但吕后为灭韩信,订下计谋,并让萧何去请韩信入宫。萧何明知有诈,一不敢违背吕后之意,二又怕因自己再加深吕后与淮阴侯的猜忌,就将韩信请入宫来。吕后见韩信入朝,便令人把韩信害死。萧何与韩信关系甚密,且韩信是受冤而死的,在“夷三族”大祸之际,萧何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替换韩信的儿子,保存了韩信的后裔。韩信的一部分子孙为纪念萧何的恩德改为何姓(蕲春《何氏家谱》,可信度较低)。

著作

编辑

韓信曾經編寫軍中法律[43],與張良一同整理三十五個軍事家的兵法[44],並且自己還寫了三篇兵書,名為《韓信》[45]

人物特徵

编辑

外形

编辑

韓信身材高大。(《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46]

  • 喜歡負劍而行。(《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46]
  • 韓信便隨餘部歸順項羽,任持戟郎中。(《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47]

自評

编辑
  • 涉嫌犯軍法被判斬首之刑,行刑時,自稱為「壯士」。行刑時,已有十三人被斬,韓信臨刑,見到夏侯嬰便說:「君王不是想要取得天下的嗎?為何要斬我這種壯士呢?」(《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48]

評價

编辑
 
漂母進飯,明郭詡
  • 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太史公自序》:“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
  •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 高祖本纪第八》)
  • 張良:「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矛盾);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利用)。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 萧何:“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武涉:“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
  • 蒯徹:“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為足下危之。”
  • 英布:“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 冯衍:“昔者韩信将兵,无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执项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时,就烹于汉。”(《后汉书· 卷二八上·冯衍列传第十八上》)
  • 閻忠:“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劍以揣其喉,方發悔毒之嘆者,機失而謀乖也。”(《後漢書•皇甫嵩傳》)
  •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全三国文·卷二》)
  • 刘劭:“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人物志·卷上·流业第三》)
  • 何晏:“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无穷,欲窥沧海,白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血,其以取胜,非复人力也,亦可谓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赵军,诈奔而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於不奇之间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三九·魏三九·何晏·韩白论》)
  • 姜维:“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 葛洪:“,用兵之圣也。”(《抱朴子内篇·卷十二·辨问》)“韓白畢力以折衝, 蕭曹竭能以經國。”(《抱朴子外篇·卷一·君道第五》)
  • 陆机:“灼灼淮阴,灵武冠世。策出无方,思入神契。奋臂云兴,腾迹虎噬。凌险必夷,摧刚则脆。肇谋汉滨,还定渭表。京索既扼,引师北讨。济河夷魏,登山灭赵。威亮火烈,势逾风埽。拾代如遗,偃齐犹草。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燕,遂表东海。克灭龙且,爰取其旅。刘、项悬命,人谋是与。念功惟德,辞通绝楚。”(《汉高祖功臣颂》)
  • 蔡谟:“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晋书·卷七七·列传第四七》)
  •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
  • 刘牢之:“故文種誅於句踐,韓白戮於秦漢。”(《晉書·劉牢之傳》)
  • 權翼:“垂爪牙名將,所謂今之韓白,世豪東夏,志不為人用.頃以避禍歸誠,非慕德而至,列土千城未可以滿其志。”
  • 慕容垂:“況大秦之應符,陛下之聖武,強兵百萬,韓白盈朝,而令其偷魂假號,以賊虜遺子孫哉。”
  • 《新校本晋书》:“夫战胜攻取之势,并兼混一之威,五伯之事,韩白之功耳。”“后高密王泰讨青州贼刘根,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於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鄙语有之:『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故文种诛於句践,韩白戮於秦汉.彼皆英雄霸王。”“待国有数年之积,庭盈文武之士,然后命韩白为前驱,纳子房之妙算,一鼓而姑臧可平,长驱可以饮马泾渭,方东面而争天下。”“况大秦之应符,陛下之圣武,强兵百万,韩白盈朝,而令其偷魂假号,以贼虏遗子孙哉。”
  •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東魏·劉懿墓誌銘》:“雄圖莊志,與韓白連衡;將略兵權,共孫吳合契。”
  •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北魏·元始和墓誌銘》:“執武之籌,謀騰於韓白。”
  • 《梁書》·卷一·《武帝紀上》:“高祖謂諸將曰:‘荊州本畏襄陽人;加唇亡齒寒,自有傷弦之急,寧不闇同邪?我若總荊、雍之兵,掃定東夏,韓、白重出,不能為計。況以無算之昏主,役御刀應敕之徒哉?我能使山陽至荊,便即授首,諸君試觀何如。’”
  • 李淵:“高祖每云:‘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旧唐书·卷六七·列传第十七·李靖传》)
  • 李世民:“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之策。”(《帝範》)
  • 《全唐文·卷八七·僖宗二·讨王郢诏》:“前左武军大将军宋皓,负关张勇智,有韩白英雄,累著战功,再居环卫。”
  • 罗隐:“伊夔事業扶千載, 韓白機謀冠九州。”(《錢尚父生日》)
  • 王珪:“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斩龙堰濉水,擒豹僭夏阳。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咏淮阴侯》)
  • 张说:“光乘积学而善谋,求之古人,吴起、韩信敌也。”(《全唐文·第三部·卷二百二十三》)
  • 司马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沈沙决水,拔帜传餐。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议,伪游可叹。”(《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吕蒙正:“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破窑赋》)
  • 司马光:“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资治通鉴·卷第十二》)
  • 苏轼:“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 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失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以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何博士备论》)
  • 劉子翬:“高祖與雍齒有故怨,嘗欲殺之。後諸將欲反,用張良計,乃封雍齒。以高帝寬仁大度,猶未能於此釋然,乃知不念舊惡,亦難事也。韓信王楚,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中尉,曰:‘此壯士也。’觀此,則信豈庸庸武夫耶?”
  • 张预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信料楚汉之长短。又曰:‘远而示之近。’,信陈兵临晋而渡于夏阳。又曰:‘入深则专,十人不克。’,信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又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信使万人出,背水陈。又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信暴其所长,燕从风而靡。又曰:‘半渡而击之,利。’,信决潍水而斩龙且是也。’”
  • 叶适:“迁责韩信不学道谦让,伐功矜能,至于夷灭;信虽不足以知此,然当受此责矣。何也?当天下发难,与沛公先后起者,各有得鹿之心,固以其力自毙,无怪也。独萧何张良与信,沛公之所须左右手,然其君臣之分素定也。若信犹欲自立,则汉谁与共功,是天下终不可得而定矣。信托身于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则急迫以不得不与,终则侥幸于必不可为,以黥彭所以自处而处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习学记言序目》)
  • 陈亮:“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項氏之患,蚩尤以來所未有也,故韓信出佐高祖而劫制之。彼其所以謀項氏者,可謂盡矣。不以其兵與之角,而欲先下諸國以孤其勢,故一舉而定三秦,再舉而虜魏豹,三舉而擒夏説。乃欲引兵遂下井陘,李左車説趙將陳餘,餘不能用,信乃一舉而破趙。世之議者皆曰:‘使左車之策遂行,則信必不敢下井陘,下則必為所擒矣。’嗟夫,此何待信之薄哉?信非英雄則可,若英雄也,則計必不出此矣。且趙不破則燕不服,燕不服則齊未可平,齊末可平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酌古論》)
  • 洪迈:“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容斋随笔·卷十四》)
  • 陈元靓:“淮阴善将,逢时展效。受律登坛,握兵之要。虏魏降燕,平齐下赵。辅汉之功,久而益劭。”(《事林广记后集》)
  • 洪皓《讲武城》:“曹公走熙尚,气欲陵韩白。”
  • 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 唐顺之:“孔明之初见昭烈三国,亦不能过。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
  • 王世贞:“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之初说光武也,武乡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谓才也已矣!”
  • 楊慎:“敍高祖與項羽決勝垓下,僅六十字,而陣法、戰法之奇皆具。曰'不利',用奇也,既卻而左右兵縱,因其不利而乘之,此戰法奇正相生也。”
  • 陳仁錫:“淮陰侯極得意之陣,太史公極用意之文。曰'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張左右翼也;'淮陰侯小卻',誘兵也;'復乘之',合戰也。所謂'以正合,以奇勝,奇正還相生'也。”
  • 董份:“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
  • 李贽:“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 茅坤:“太史公传淮阴,不详其兵法所授,此失着处。”;“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 祩宏:“韩信,楚士也。背楚之汉,楚卒以信困,汉以信兴。夫前后一信耳,而二国之兴废因之,善用与不善用之故也,六根在人。不善用之则名六贼,善用之则种种神通妙用耳,烦恼即菩提。岂不信哉。”(《竹窗随笔》)
  • 王夫之:“能任也,则不能让,所谓豪杰之士也,韩信、马援是已。”(《读通鉴论:肃宗》)“夫韓信襲齊,世常有愚人謂之貪功害命。然無破趙服燕之威,整兵齊境之勢,酈生何以説齊以降?況楚漢之爭,漢強則諸侯附於漢,楚強則諸侯臣於楚。漢並三秦,出關中,諸侯皆附,勢吞彭城,然一旦項王回戈,諸侯亦復背之。言信貪功之人不見魏王豹之反覆,而獨以黥布度諸侯之心,其何以知田氏非魏豹之流也?此,謬也!”
  • 王鸣盛:“汉得天下,皆韩信之功。”;“观信引兵法以自证其用兵之妙,且又著书三篇,序次诸家为三十五家,可见信平日学问本原。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十七史商榷·卷四》)
  • 徐经:“史公为淮阴惜,实不仅为淮阴惜。”
  • 黄道周:“淮阴饿夫,饭于漂母。时不利兮,胯下受辱。事楚无知,事汉谁数。火烧连厥,身几伏斧。萧膝虽奇,沛犹未许。既亡追还,方惊嫡语。暗出陈仓,定秦袭楚。井陉拔赵,佯弃旗鼓。袭田囊沙,要求齐主。干金报恩,百钱差沮。能辨多多,不能自处。未央被诛,前功何补。”(《广名将传·卷二·西汉三十》)
  • 王志湉:“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十七史商榷·卷四》)
  • 梁玉绳:“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蒯徹)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变复布置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顾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豨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悯也。”(《史记志疑·卷三十二》)
  • 薛福成:“中国兵法之有专家,始于战国之时,厥后汉之韩信、唐之李靖,皆有兵法传于世,盖此中窾要,非可卤莽,宜有心得也。”(《盛世危言·卷六·选将练后论》)
  • 王先謙:“《史記》發(兵)作收(兵)是也。《高紀》亦云:‘收兵與漢王會,若關中之兵,權在漢王、蕭相,非信所得專發也。’”(《漢書補註·韓信傳》注)
  • 趙翼:“案是時信未有分地,從何發兵?蓋收集潰卒耳,收字得實。”(《廿二史札記》)
  • 郭嵩燾:“韓信與項羽始終未一交戰,獨垓下一戰收楚漢興亡之全局。”“漢王從臨晉渡,劫五諸侯兵入彭城,而不及韓信。以當時事實求之,拜信為大將,部署諸將所擊,則高祖直趨彭城,以當項羽,自是相持滎陽、京索間,專意與楚爭衡,而韓信渡河擊魏,因擊趙、擊齊。始終未與高祖會攻項羽,直至垓下,乃始一當項羽。”(《史記札記》)
  • 郑观应:“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
  •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叙韩信破魏豹,以木罂渡军;其破龙且,以沙囊壅水;窃尝疑之:魏以大将柏直当韩信,以骑将冯敬当灌婴,以步将项它当曹参,则两军之数,殆亦各不下万人。木罂之所渡几何?至多不过二三百人,岂足以制胜乎?沙囊壅水,下可渗漏,旁可横溢,自非兴工严塞,断不能筑成大堰。壅之使下流竟绝,如其河宽盛涨,则塞之固难决之亦复不易;若其小港微流,易壅易决,则决后未必遂不可涉渡也。二者揆之事理,皆不可信。叙兵事者莫善于《史记》,太史公叙兵莫详于《淮阴传》,而其不足据如此!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君子之作事,既征诸古籍,诹诸人言,而又必慎思而明辨之,庶不至冒昧从事耳。

借用評價

编辑

後世亦有多項以韓信評價當時名將之記錄:

  • 楊阜馬超:「之勇」(《三國志·蜀書六》)
  • 曹操張郃:「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韓信歸邪?」(《三國志·魏書十七》)
  • 三國志魏延:「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蜀書十》)

轶事

编辑
  •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魏延自比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巧合的是,魏延與韓信受委以重任之時,各人都認為別有人選,但結果都有「一軍全驚」意思之記載。

韓信

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1]

魏延

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49]

※韓信與魏延出身皆低微。

※韓信與魏延皆死在自家人手裡。

  •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自知功高震主,更看不起原本地位比他低的周勃灌嬰等人。有一回到了樊噲家裏,樊噲非常有禮,跪拜送迎,稱已經被貶為列侯的韓為「大王」,自稱「臣」。對韓信說:“大王竟然肯駕臨臣家裏!”韓信出門,笑著說:“我這一生,竟然與樊噲等人為伍了。”
  • 曹魏权臣司马昭赞大将邓艾功比韩信后不久,邓艾即以谋反罪被捕,与诸子都遇害;自比韩信的南朝齐垣崇祖、前蜀王宗佶也都被君主所杀。
  • 明朝沈采《千金记》称韩信妻高氏、妻兄高起,但没有给出处。
  • 今天在淮安还有汉韩侯祠、胯下桥和漂母祠,纪念韩信及其事蹟。

成語

编辑
  • 战无不胜: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打仗没有不胜的。形容力量十分强大,百战百胜。
  • 国士无双: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是说他是国士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 一饭千金: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给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厚报,韩信衣锦还乡时并赏赐她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 多多益善: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又有韩信點兵多多益善之意。
  • 十面埋伏: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剿项羽。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 背水一战:在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他采取背水一战的计谋,赢得战争胜利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 拔旗易帜: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士兵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为了东进中原,采取麻痹敌人的办法,让士兵去修理栈道,而却领大军从陈仓出来,占领了关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 兵仙神帅: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 胯下之辱: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裤裆下钻过去。指极大的侮辱。
  • 解衣推食: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 居常鞅鞅:刘邦建立汉朝后,夺去了韩信的兵权,而韩信从此称病不朝,闷闷不乐。也指的是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 功高震主:指的是韩信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
  • 金石之交: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的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的。指的是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的交谊。
  • 独当一面: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 匹夫之勇:韩信在和刘邦的一次说话中,说项羽是只有匹夫之勇,指的是指一個人不用智谋,单凭个人勇气行事的行为。
  • 妇人之仁:韩信在和刘邦的一次说话中,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指的是妇女的软心肠。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 推陈出新: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指的是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 伐功矜能: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 伪游云梦: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
  •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韩信当年说的一句话,指的是坐人家车子的,要与人家共患难;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担忧;靠人家养活的,要为人家的事拼命。
  •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左车在和韩信谈话中,李左车提出的这个观点。指的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 人心难测: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 鐘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貶韓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猜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分別指的是漂母和吕后,寥寥十字,概括韩信一生中的经历。

民間傳說

编辑

臺灣民間傳說韓信發明麻將骰子賭具,可帶給民眾偏財運,因此部分廟宇將韓信作為「賭神」或「財神」供奉[50]

韓信作象棋:象棋的传奇不一,民間有稱是始创于韩信。刘邦统一天下後,屡建战功的大将韩信被吕后诱捕入狱。韩信自知寿命快到头了,就打算在狱中写一本「奇书」传给後人,後來做好的居然是模擬兩軍攻擊的棋子。獄卒专心研究韩信授给他的奇术。因纸片易烂,就换成了扁圆形小木头坨儿,为好区别又染成红黑两色。又据“奇”的谐音,把“奇”叫做“棋”,还写了一本《棋谱》传给了他的儿子。后人认为棋虽可布阵,但不是真的两军作战,只是一种象征,所以称它为“象棋”。

韓信放风筝: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相传,风筝的发明人是大军事家韩信。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韩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风筝,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故乡来,斗志涣散了。结果,楚霸王一败涂地,在乌江边上自杀了,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唐朝赵昕也在《熄灯鹞文》中说:垓下之战时,韩信制成风筝,让张良坐风筝上天,高唱楚歌,楚歌传到楚营,动摇了项羽军心。宋朝的《事物纪原》中还记载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距离之事。

韓信分油:据说有一天,韩信走在路上,看见两个合夥做生意的賣油翁要拆夥,兩人共有十升油,要把油平分,每人五升,这两个人只擁有一個容量十升的篓子,还有一個空的罐子和一個空的葫芦,罐子容量是七升,葫芦容量三升,但是沒有秤,於是爭執不下。韩信一聽完兩人的說法,立刻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於是指點兩人,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其實韩信的意思是這樣子的,「先把油全部装到篓子中,用葫芦连装三次,共装9升,罐子注满后,葫芦裏还剩2升,罐子裏有7升,篓子裏有1升。然后将罐子的7升油全部倒入篓子,此時篓子裏是8升油,葫芦裏是2升油。再将葫芦裏的2升油全部倒进罐子裏。此時罐子裏有2升油,篓子裏是8升油。最后,用篓子裏的油灌满葫蘆。此時篓子裏有5升油,罐子裏有2升油,葫蘆裏有3升油。一個人拿走篓子,另一個拿走葫蘆跟罐子,兩人所得完全相等。」

韓信點兵:据说有一天,韓信率領一千五百名将士与楚将交战。楚军败退,汉军也死伤四百多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返回山上的行轅,忽有探子来报,说有楚军五百人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此时營中有人大喊:「我軍死傷殆盡,人數太少,一定會輸給楚軍。」各部隊人數混亂,韩信命令士兵三人一排,结果多出兩名;接着命令士兵五人一排,结果多出三名;又命令士兵七人一排,结果又多出兩名。韩信說:「我已經知道我軍的人數了。」向将士们宣布:「經我計算,我军有一千零七十三名,敌人只有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于是士气大振,楚军大败而逃。

藝術

编辑

相關文化作品

编辑
  • 韓信廟》,唐,唐劉禹錫作,詩的內容是「將略兵機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 《韩淮阴侯庙》 ,明袁崇焕作。「一飯君知報,高風振俗耳。如何解報恩,禍為受恩始。丈夫亦何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變易,遑問赤松子。所貴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聽蒯通(蒯徹)言,身名己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 追韓信》,元曲雜劇,元金仁傑作。
  • 秦時明月》,現代小說,台灣溫世仁作。佩劍是赤霄。
  • 《却过淮地吊韩信庙》·李绅
  • 《中吕·卖花声·客况》·张可久
  • 《猛虎行》·李白
  • 《赠新平少年》·李白
  • 《乞食》·陶渊明

影視形象

编辑

动画形象

编辑

戏剧形象

编辑
  • 高雄春天藝術節「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國士無雙》歌仔戲,由陳昭香飾演。

游戏形象

编辑
  • 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中为刺客英雄,由樊俊航配音。

相關條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 史記/卷092》,出自司馬遷史記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 漢書·卷034》,出自班固漢書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史記・淮陰侯列傳》. [202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2. ^ 司马迁. 《史记》. 
  3. ^ s:何博士備論 (四庫全書本)/卷下#魏論下
  4. ^ 班固. 高帝紀下. 漢書. 
  5. ^ 王充论衡·实知》云:“韓信葬其母,亦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其後竟有萬家處其墓旁。”
  6. ^ 《史記・淮陰侯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7. ^ 《史記・淮陰侯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8. ^ 《史記・淮陰侯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囂。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9. ^ 《史記・淮陰侯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10. ^ 《史記・淮陰侯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1. ^ 《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12. ^ 《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与曹参、灌婴俱击魏。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它。”曰:“是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九月,信等虏豹,传诣荥阳。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
  13. ^ 《史记·淮阴侯列传》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阏与:今山西省和顺。】。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14. ^ 根據《傅靳蒯成列传》记载:靳歙别之河内,击赵将贲郝军朝歌,破之,所将卒得骑将二人,车马二百五十匹。从汉王劉邦攻安阳以东,至棘蒲,下七县。别攻破赵军,得其将司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从(汉王)攻下邯郸。别下平阳,身斩守相,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邺。从(汉王)攻朝歌、邯郸,及别击破赵军,降邯郸郡六县。还军敖仓”。又根据《傅靳蒯成列传》(周緤)蒯成侯緤者,沛人也,姓周氏。常为高祖参乘,以舍人从起沛。至霸上,西入蜀、汉,还定三秦,食邑池阳。东绝甬道,从(高祖)出度平阴,遇淮阴侯兵襄国,周緤“常为高祖骖乘”,即刘邦的警卫,他“从出渡平阴,遇淮队侯兵襄国”。周緤与刘邦到襄国与韩信会合,当是发生在平定邯郸之后。结合《靳歙传》,靳歙从汉王刘邦攻下邯郸之后,独自平定平阳与邺城,此时刘邦到襄国会合韩信。
  15.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16.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17.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18. ^ 何焯《義門讀書記》說:“人見漢王轉換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筆入神也。他人不過曰:‘漢王怒,良平谏,乃許之。’”刘何《书淮阴侯传后》 :“信以佐命元勋而死疑狱,高帝、高后信寡恩矣。虽然,信亦有以自取。盖汉之杀信,始于郦生之烹,决于假齐王之请。当信之入赵也,……乃用蒯通(蒯徹)计乘间袭齐,致郦生烹,是直信烹之也。夫郦生,王之幸臣也,从汉王久,累功与良、平先后,忽以信死,王惜郦死,畏信专而杀信之心起。当此之时,为信谋者维深自敛抑,归功于上,引咎于己,犹可自挽。乃计不出此,而据齐请封,跋扈已甚!当良、平蹑足时,而汉王杀信之心已断断乎不可解,虽无赦官徒、袭吕后之谋,信其不死乎?”(刘宝楠辑《清芬集》卷七)
  19. ^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勠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20. ^ 《漢書》:蒯通知天下權在信,欲説信令背漢,乃先微感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信曰:“何謂也?”通因請間,曰:“天下初作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襲,飄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劉、項分爭,使人肝腦塗地,流離中野,不可勝數。漢王將數十萬眾,距鞏、雒、岨山河,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還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滎陽,乘利席勝,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三年於此矣。鋭氣挫於險塞,糧食盡於內藏,百姓罷極,無所歸命。以臣料之,非天下賢聖,其勢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之時,兩主縣命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願披心腹,墮肝膽,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以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天下孰敢不聽!足下按齊國之故,有淮、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願足下孰圖之。”
  21. ^ 《漢書》:信曰:“漢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通曰:“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借兵東下,戰於鄗北,成安君死於泜水之南,頭足異處。此二人相與,天下之至交也,而卒相滅亡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釋之事者,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足下,過矣。大夫種存亡越,伯句踐,立功名而身死。語曰:‘野禽殫,走犬亨;敵國破,謀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則不過張王與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則不過大夫種。此二者,宜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為足下危之。”信曰:“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22. ^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宣曲侯丁义“以卒从起留,以骑将入汉,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固陵,侯,六百七十户”
  23. ^ ,陈县归于汉军。项羽楚军主力受到重创后欲撤往会稽,刘贾、周殷、英布攻下城父堵截项羽,项羽逃到垓下,刘邦与刘贾、周殷、英布会合。《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
  24. ^ 《史记》荆燕世家,“汉五年,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刘贾南渡淮围寿春。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共击项籍”《史记》《黥布列传》:五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25. ^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还至雒阳,赦信以为淮阴侯,而与功臣剖符定封。
  26. ^ 《太平御覽》卷三九四注引《楚汉春秋》:淮陰武王反,上自擊之。張良居守。上體不安,臥轀車中,行三四里。留侯走,東追上,簪墮被髮,及轀車,排戶曰:「陛下即棄天下,欲以王葬乎?以布衣葬乎?」上罵曰:「若翁天子也,何故以王及布衣葬乎?」良曰:「淮南反於東,淮陰害於西,恐陛下倚溝壑而終也。」
  27.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28.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29.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30. ^ 《咸丰·清河县志》第十三卷“艺文”中记载:“韩信三篇”其小注云:“汉成帝令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其权谋中有韩信三篇。前后汉书艺文志皆载之。且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盖淮阴人著书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韩信曾有三篇军事著作,这是淮阴人著书立说的最早记载。
  31.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32.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33.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曰:“於君何如?”
  34.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35.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36. ^ 司马迁《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37. ^ 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三十二“淮阴侯列传”条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蒯徹)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变复布置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顾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豨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悯也。”清人郭嵩焘《史记札记》认为:韩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赵翼《陔餘叢考》卷五亦认为:“《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全载蒯通(蒯徹)语,正以见淮阴之心乎为汉,虽以通(蒯徹)之说百端,终确然不变,而他日之诬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信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38. ^ 《汉书·刑法志》:“汉兴,约法三章,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 夷三族中五刑具体为「先黥、劓,斬左右趾,笞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罪詈詛者,又先斷舌」
  39. ^ 《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一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蒯徹)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40. ^ 吴见思《史记论文》:且喜且怜之“五字写尽汉王心事。”张溥《历代史论》卷三:“吕后杀信有专擅之大罪二:……戮一大臣而帝不闻,一罪也。即使帝在邯郸,仓皇不及往反,执信于狱,以尺一告帝,或诛或族,集百官而廷议,其罪亦惟命,乃斩之长乐钟室,夷其三族,二罪也。”《御批通鉴辑览》说: “韩信之冤与否姑弗论,然髙祖在外而后公然族诛大臣。回亦弗问,牝鸡司晨成何国政。人彘之祸兆于此矣。”
  41. ^ 《史記·淮陰矦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
  42. ^ 郭嵩燾《史記札記》說:“韓信之伺敵間,可謂神矣,獨於高祖所以駕御之術,身入彀中而不知。可見高祖之深機,以韓信之知能亦無從窺見其崖略,操之、縱之、予之、奪之,惟所欲為,至於縛載後車而始悟。嗚呼,高祖操機術以牢籠天下,殆亦曠千古而無對者與!”
  43. ^ 《史記》卷130:於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44. ^ 《漢書》卷30: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45. ^ 《漢書》卷30:韓信三篇。
  46. ^ 46.0 46.1 《史記・淮陰侯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7. ^ 《史記・淮陰侯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48. ^ 《史記・淮陰侯列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爲連囂。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爲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爲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49. ^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50. ^ 韓信崇拜的歷史源流與在台灣的發展─以台中寶林寺為例 (PDF). [2015-12-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07). 
  •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 韩信出生年份参考自:《韩信生平事迹研究》《淮安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外部連結

编辑


漢初三大名將
韩信 | 彭越 | 英布


新頭銜 西汉楚王
前202年—前201年
繼任:
刘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