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至內容

鄭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鄭注(?—835年),絳州翼城縣(今山西省翼城縣)人。唐朝政治人物。

本姓,又冒姓鄭氏,時號「魚鄭」,人目之為「水族」。為人狡險無雙,處世微賤,以醫術得寵於襄陽節度使李愬,又轉識王守澄[1]。鄭注仗著王守澄撐腰公然受賄,文宗厭惡,與宰相宋申錫合謀殺他,事泄,鄭注助王守澄誣告宋申錫謀反令其被貶。大和八年(834年)九月,唐文宗身患風疾,王守澄推薦鄭注給唐文宗,文宗吃了鄭注的藥,病情好轉,鄭注因此得到文宗親近,更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短期內接連驅逐李德裕路隨李宗閔三宰相,及令與自己交好的賈餗拜相。十二月任太僕卿,兼御史大夫。歷任昭義節度副使等職。大和九年(835年)遷工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士

鄭注勸唐文宗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以分散王守澄權力,並與李訓秘商,圖舉消滅宦官勢力。因為李訓、鄭注都是宦官所推薦,宦官對他們缺乏警惕。文宗果然剷除王守澄。但李訓嫉妒鄭注,阻礙他拜相,令他外放為鳳翔節度使作為外援,其實想先剷除宦官,再殺鄭注。

甘露之變時,鄭注率親兵500人趕赴京城,不久傳出李訓敗死,倉皇逃返鳳翔。仇士良密令監軍張仲清殺之。張仲清和押牙李叔和合謀設宴殺鄭注,屍體送往京師,梟首興安門。南宋羅大經在撰寫《鶴林玉露》時以其為小人並與韓琦做對比。

注釋

[編輯]
  1. ^ 《新唐書·鄭注傳》:「初鄭注為李愬牙將,監軍王守澄惡之,請去之。曰:『注雖如是,然奇才也,將軍試與之語,荀無可取,去之未晚。』乃使注往謁守澄守澄初有難色,不得已見之,坐語未久,守澄大喜,延之中堂,促膝笑語,恨相見之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