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至內容

獨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獨裁(英語:autocracy),也譯為專制專政政治學名詞,是一種政府的形式,由一個擁有無限威權的統治者,在不受法律傳統的制衡下,以個人意志來進行統治。由統治者個人獨攬國家最高權力,以專制殘暴之手段實行統治之方式[1]:2149。這個具備無限權力的統治者,稱為獨裁者希臘語αὐτοκράτης,autocrates)[2]。以這種統治方式形成的政治制度,稱為獨裁政體(英語:dictatorship)。

字源

[編輯]

「獨裁」譯自英語:autocracy,其字根來自於古希臘語αὐτοκρατία(autocrates),其中,αὐτός意為獨自、個人的,κρατείν是統治的意思,因此它可以譯為:由他一個人來統治。以這種方式來統治的領導者,稱為獨裁者(αὐτοκράτωρ,autokratōr)。

古希臘與「獨裁」相對的,有寡頭統治(由少數人統治),與民主(由人民共同治理)。在《歷史》一書中,希羅多德記錄了在大流士建國之初,要決定波斯帝國的體制,對獨裁、寡頭與民主三種政體進行比較,最終決定選擇獨裁(古希臘語αὐτοκρατία)政體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歐塔尼斯(Otanes)提出獨裁的缺點是,獨裁者在權勢的誘惑下,會產生傲慢的心理,再加上嫉妒的心理,會出現各種惡行,讓國家陷入暴虐的統治中[3]。大流士則認為,交由單獨一位最優秀的人進行統治,可以讓國家走向最好的方式,因此主張保存原有獨裁制度[4]

希羅多德時代,獨裁與君主制是同義字。但在柏拉圖之後,獨裁跟僭主一樣,成為一個具有負面意思的字。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中,提及君主、寡頭、共和及僭主四種政體,其中,僭主被認為是一種最容易形成獨裁統治的政體。在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提出六種政體,獨裁制與君主制相同,統治權都集中在一人身上,但是君主制是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獨裁制則是以統治者自身利益為出發。在中古希臘文中,所有具備皇帝(emperor)稱號的統治者,都被稱為獨裁者(希臘語αὐτοκράτης,autocrates)。

歐洲源於古羅馬共和國;當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元老院可任命獨裁官,賦予全權處理一切事務,恢復常態後即告結束[1]:2149。獨裁被認為是一種具備最高權威的統治。共和國末期出現終身獨裁官;隨着羅馬共和國向帝國轉變,獨裁遂成為一種確定之政治制度[1]:2149

古代東方之君主專制政體一開始就屬獨裁統治性質[1]:2149。中文的獨裁,源自日本漢字譯名。1866年,福澤諭吉譯《西洋事情》,將despot意譯為立君獨裁。日本學者之後又將英語:autocracy譯為獨裁,專制或專政等。在傳入中國後,這個譯名與獨裁政治專制主義有混用的情況。

制度比較

[編輯]

近現代,實行民主制度已成時代潮流,但仍出現獨裁統治。與其相近的還有家族及個人獨裁統治。世界史上,不少學者將獨裁政體分為三類型:憲政獨裁、軍政府獨裁及法西斯獨裁,然而世界各地發展出許多不同於這些類型的獨裁如宗教獨裁家族獨裁[5]

典型案例

[編輯]

德國希特拉[1]:2149意大利墨索里尼蘇聯史達林勃列日涅夫俄羅斯聯邦普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習近平[6][7][8]日本東條英機西班牙弗朗哥葡萄牙薩拉查朝鮮金日成家族阿爾巴尼亞霍查柬埔寨波爾布特蒙古喬巴山澤登巴爾古巴卡斯特羅兄弟、羅馬尼亞王國揚·安東內斯庫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喬治烏-德治齊奧塞斯庫巴西熱圖利奧·瓦加斯克羅地亞帕維里奇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狄托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米洛塞維奇印尼蘇卡諾蘇哈托菲律賓馬可仕敘利亞阿薩德家族伊朗柯梅尼哈梅內伊阿富汗奧馬爾伊拉克薩達姆埃及納賽爾穆巴拉克突尼斯布爾吉巴本·阿里利比亞格達費也門薩利赫蘇丹巴希爾阿爾及利亞布邁丁布特弗利卡緬甸聯邦奈溫緬甸丹瑞土庫曼斯坦尼亞佐夫烏茲別克斯坦卡里莫夫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塔吉克斯坦拉赫蒙白俄羅斯盧卡申科烏干達伊迪·阿敏中非博卡薩薩伊蒙博托剛果民主共和國卡比拉赤道幾內亞弗朗西斯科·馬西埃·恩圭馬特奧多羅·奧比昂·恩圭馬·姆巴索戈乍得哈布雷德比利比里亞塞繆爾·多伊查爾斯·泰勒社會主義埃塞俄比亞門格斯圖埃塞俄比亞澤納維索馬里西亞德·巴雷尼日利亞雅庫布·戈翁薩尼·阿巴查津巴布韋穆加貝厄立特里亞阿費沃爾基多哥納辛貝·埃亞德馬加蓬奧馬爾·邦戈布隆迪米孔貝羅幾內亞塞古·杜爾孔戴岡比亞賈梅喀麥隆比亞巴拿馬諾列加巴拉圭斯特羅斯納智利皮諾契特阿根廷裴隆魏地拉尼加拉瓜蘇慕薩家族海地杜瓦利埃王朝多明尼加特魯希略危地馬拉里奧斯·蒙特等諸國政治人物和領導人被視為是獨裁統治的典型例子[9][10][11][12]

參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2. ^ Osamu, Aizawa. Rekishi ga omoshiroku naru tōdai no dīpu na nihonshi. Tōkyō: Chūkeishuppan. : 49. ISBN 978-4806143796 (日語). 
  3. ^ 希羅多德《歷史》:「但我的想法是,獨裁這件事早就不該存在,理由在於,相信大家對於岡比西斯二世是如何可能殘暴的這件事都很清楚,此外,也都剛親身經歷過祭司統治的暴虐手段。不用思考必須負擔的責任,而允許其任意作為的獨裁制度,如何可以建立有秩序的國家政治呢?在這種政治體制下,即便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一旦坐上君主的位子,就會忘記曾經有過的心情。因為在現有的榮華富貴引誘下,漸漸的就會產生慠慢的心理,再加上人類生來具備的嫉妒心。在擁有這兩項缺點的情況下,獨裁者漸漸就會出現各種可能的不良惡行。」
  4. ^ 希羅多德《歷史》:「若將在這裏被提出的三種體制-民主體制、寡頭體制及獨裁體制,都設定在最佳狀況下的話,我可以斷定,最後的獨裁體制較其他兩種體制優秀太多了。原因在於比起由單獨一位最優秀的人進行統治,其他兩種較不可能出現最優秀的國家。若是由最優秀人物統治,可以發揮其出眾見識,完美的治理人民。且在對敵的謀略方面,在這種體制下,可以達到最佳的保密作用。」「一言以蔽之,總之就是我們的自由,原本是從何處得到?以及是誰給予我們?是從民眾處得到嗎?還是由寡頭體制呢?或是由獨裁體制呢?那麼我的見解是,因為我們是藉由唯一一位人物得到自由之身,故我們應該要堅持這樣的體制。就算不管這個理由,我們也不可以放棄這個由先祖傳承下來的完美習慣。做出這樣的行為,絶對不是一件好事。」
  5. ^ Frank J. Coppa. Encyclopedia of Modern Dictators: From Napoleon to the Present. Peter Lang. 1 January 2006: xiv [25 March 2014]. ISBN 978-0-8204-501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英語).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three types of dictatorships were described by a number of scholars: constituional,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and the fascist. Many have rightfully questioned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se prototypes. In fact, since World War II, we have recognized that the range of dictatorship is much broader than earlier posited and includes so-called Third World dictatorships in Africa, Asia, Latin Ame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and regligious dictatorships....They are also family dctatorships .... 
  6. ^ 安德烈. 习近平是如何完成政变的.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文網. 2022-10-27 [2022-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0) (中文(簡體)). 
  7. ^ 国务院机构大调整: 重集权习独断.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8). 
  8. ^ 学者称中国机构改革回归“党政合一”、国务院权力被削. BBC NEWS. 2018-03-21 [2019-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9. ^ 「十大最邪惡的獨裁者」排行榜.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3). 
  10. ^ 二十世纪杀害平民最多的独裁政权.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4). 
  11. ^ 22 brutal dictators you've never heard of
  12. ^ Top 10 Worst Dictators.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