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
外觀
赤潮,又名紅潮,是一種水華現象。它是海洋災害的一種,是指海洋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增殖和聚集,引發一定範圍和一段時間內水體變色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詞,並不一定都是紅色,而是許多類似現象的統稱;發生赤潮時,通常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的數量、種類而使得海洋水體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成因
[編輯]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有人為因素引起的,但不一定是一種有害生態現象。引起赤潮的原因主要有:
- 海域水體富營養化;有特殊物質作為誘發因素,已知的有維生素B1、B12、鐵、錳和脫氧核糖核酸(DNA);
- 大量工農業或養豬業工廠排放大量豬糞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特別是未經處理直接排入而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
- 海洋開發、水產業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
- 全球海運業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
- 氣候變暖導致赤潮發生
生物類型
[編輯]赤潮的生物類型頗為多樣,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會決定赤潮的生物類型。引發赤潮的生物類型主要為藻類,目前已發現有63種浮游生物,硅藻有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危害
[編輯]有害赤潮發生後,導致海洋食物鏈的局部中斷;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海洋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 這些赤潮破壞海洋生態結構;
- 這些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礙海洋魚類、蝦類、貝類的正常呼吸而導致窒息死亡;
-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後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導致食物中毒;
- 這些赤潮生物死亡後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產生危害的主要方式是[1]:
- 赤潮發生時,海水中高密度的赤潮生物覆蓋或粘附在海洋動物的呼吸器官上,造成海洋動物呼吸困難和窒息死亡;
- 大量赤潮生物的呼吸作用(尤其在夜間,無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和死亡細胞分解過程中消耗海水中大量溶解氧,使水體嚴重缺氧,導致海洋生物死亡;
- 赤潮衰敗過程中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如硫化氫)和毒素,嚴重污染海洋環境,甚至導致海洋動物死亡;
- 有的赤潮種類,如殺魚費氏藻(學名:Pfiesteria piscicida),不但會釋放毒素毒害魚類,而且會直接接觸魚體噬食魚肉;
- 有些赤潮生物體內含有魚毒或貝毒,雖然對攝食它們的魚類或貝類無害,但會在攝食者體內累積,使取食這些魚類或貝類的海洋捕食者和人類發生中毒。目前已知的赤潮生物毒素有麻痹性貝毒(PSP)、神經性貝毒(NSP)、瀉痢性貝毒(DSP)、失憶症貝毒(ASP)和雪茄魚毒(CFP)等。
另見
[編輯]文內注釋
[編輯]- ^ 海洋生态学 第三版. 科學出版社. 2010: 第十三章 海洋污染、生境破壞與全球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