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扬州 (九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扬州,是中国漢族傳統地域(九州)之一[參⁠ 1][參⁠ 2],也是“十二州”之一。汉代以后,成为实际行政区。管辖今江蘇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廣東上海全境及廣西部分地區。

先秦起源

[编辑]

相传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九州,扬州即其中之一。虽然先秦時代关于九州有多种版本,但扬州在这些版本中都是九州之一:

《禹贡》写道:“淮海扬州。”按孔安国《尚书传》的解释,这个“扬州”的范围是“北据淮,南距海”。“惟”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为“是”;“淮”即淮水,今淮河;“海”即大海,按《正义》应指今南中国海。据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淮水》记载:“淮水左径泗水国(今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南,故东海郡也......又东至广陵淮浦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入于海......淮水于(淮浦)县枝分,北为游水......游水东北入海,旧吴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由是出。《地理志》曰:游水自淮浦北入海......”,则明确的指出古代淮河向东流入洪泽湖并经由现在的宿迁市、淮安市一带径向东北部今连云港市的方向注入大海,意即古时的淮河入海口在北面的黄海而非今日这般沿长江口入南面的东海,同时亦清晰的勾勒出了古徐州和古扬州之间的天然分界限,故此“淮海惟扬州”的意思即为“扬州是北抵淮水、南达南海的一个州”。由此,《禹贡》把“扬州”的范围限定为淮河以南、南海以北的广大地域,即大约为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部分,以及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全境,再加上湖北河南、廣西的一部分。今天的扬州市也在这个范围内。

  • 尔雅·释地》中的“扬州”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扬州。按东晋郭璞的《尔雅注》,这个“扬州”的范围是:“自江南至海”。宋代邢昺的《尔雅疏》则说:“此云江南者,举远大而言也。”。即是说長江以南到南海岸邊也是扬州地域,则今天的扬州市并不在这个范围内。

《周礼·夏官司马篇第四·职方氏》写道:“东南曰扬州。”即整个中国的东南地区都属于扬州,后来的《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写道:“东南为扬州。”与《周礼》的说法大同小异。

戰國時代的秦、楚兩國已經存在揚州的概念[參⁠ 3][參⁠ 4]

名稱

[编辑]

至于“扬州”因何得名,有多種說法。潘宝明认为大体有四说[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09002041/http://www.yztour.com.cn/scchina/showwz.asp?wztype=118&id=112%5D%EF%BC%9A

  1. 有关。《春秋元命苞》云:“厥土下湿而多生杨柳,以为名”。沈括梦溪笔谈》云:“扬州宜荆州宜荆”。在这种说法中,扬州常被写成杨州
  2. 有关。《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诗经》释文曰:“扬,如字,激扬也”。
  3. 与地气人性有关。《尔雅注》云:“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杨。杨,扬也。”
  4. “扬”由“”来。《周礼正义》云:“此州地苞百越,扬、越声转,义亦同,扬州当因扬越得名,犹荆州之与荆楚义亦相因矣”。

在589年隋朝陈朝、统一九州以前,“扬州”常作“杨州”,或古书“扬杨错出”,揚、楊两者常常混用。

地理范圍

[编辑]
《禹贡》揚州地域與歷代行政區劃的關係
《禹贡》揚州地域 漢代區劃 晋代區劃 明代區劃[註⁠ 1]
揚州 揚州 揚州 南直隸
浙江省
福建省
江西省[註⁠ 2]
交趾[註⁠ 3][註⁠ 4] 廣州[註⁠ 5] 廣東省[註⁠ 6]
交州[註⁠ 5] 南寧府
荊州[註⁠ 4]

備註

[编辑]

    註:

  1. ^ 明朝人認為今日的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海南八省地理範圍都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州域[參⁠ 5],《大明一統志》亦同。
  2. ^ 其中的南康、九江、吉安三府境內都有局部地域屬於荊州
  3. ^ 交阯刺史部原屬揚州地域[參⁠ 6][參⁠ 7],在天文分野上也屬揚州[參⁠ 8]
  4. ^ 4.0 4.1 東漢時,交州刺史部的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五郡併入《禹貢》荊州地域,另外鬱林、合浦二郡則併入《禹貢》梁州地域[參⁠ 9]
  5. ^ 5.0 5.1 原屬揚州地域[參⁠ 10]
  6. ^ 其中的高州、廉州、雷州、瓊州四府在天文分野上屬於揚州

參考資料

[编辑]

    參:

  1. ^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
  2. ^ 《武当山玄天上帝经》云:“看闫浮四部州,花花世界。有名山合洞府,件件不同。南部州中华国,九州汉地。无影山收祖气,坠落凡尘”.........“尔时弥陀教主领定天佛牒文玉皇勑令老母丹书诸仙圣宝降临凡世前到九州汉地无影山前”..........“今有后天教主奉天佛遣差在下方九州汉地无影山前无为府三心堂演教要渡三会贤良”.............
  3. ^ 楚簡《容成氏》:「禹親執耒耜,以陂明都之澤, 決九河之阻,於是乎夾州、徐州始可處也。 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州、莒州始可處也。禹乃通蔞與氵易,東注之海,於是乎蓏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於是乎荊州、揚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伊、洛,並瀍、澗,東注之河,於是乎豫州始可處也。禹乃通涇與渭,北注之河,於是乎雍州始可處也。」易德生在《上博楚簡容成氏九州芻議》一文中認為夾州即冀州、徐州即兗州、競州即青州、莒州即徐州、蓏州即幽州
  4. ^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东南为扬州,越也。.......”
  5. ^ 《夜航船·卷二·疆域·吳越疆界》:「古揚州所轄之地,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凡六省。」
  6. ^ 《藝文類聚》引《太康地記》曰:「交州本屬揚州,取交阯以為名,虞之南極也。」
  7. ^ 《史記南越列傳》「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集解》張晏曰:「楊州之南越也。」索隱案「戰國策雲吳起為楚收楊越。」《正義》「夏禹九州本屬楊州,故云楊越。」《漢書南粵傳》「秦並天下,略定揚粵,置桂林、南海、象郡。」顏師古曰:「本揚州之分,故云揚粵。」
  8. ^ 《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皆云「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牽牛、婺女,楊州。虛、危,青州。營室至東壁,并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
  9. ^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並郡,復禹貢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鉅鹿、河閒、清河、博陵、常山、趙國、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黨、西河、定襄、鴈門、雲中、五原、朔方、河東、河內、涿郡、漁陽、廣陽、右北平、上谷、代郡、遼東、遼東屬國、遼西、玄菟、樂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隸校尉,以司隸部分屬豫州、冀州、雍州。省涼州刺史,以並雍州部,郡得弘農、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上郡、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張掖、張掖屬國、酒泉、敦煌、西海、漢興、永陽、東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廣漢、漢中、巴郡、犍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為屬國、蜀郡屬國、廣漢屬國,今並得交州之鬱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潁川、陳國、汝南、沛國、梁國、魯國,今並得河南、滎陽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廣陵、彭城、東海、琅邪、利城、城陽、東莞,凡八郡。青州得齊國、北海、東萊、濟南、樂安,凡五郡。」
  10. ^ 《晉書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青州,案《禹貢》為海岱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徐州,案《禹貢》海岱及淮之地,舜十二牧,則其一也。……荊州,案《禹貢》荊及衡陽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揚州,案《禹貢》淮海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交州,案《禹貢》揚州之域,是為南越之土。……廣州,案《禹貢》揚州之域,秦末趙他所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