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女性主義犯罪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犯罪學
子領域
犯罪生物學
犯罪社會學 | 犯罪心理學
刑罰學 | 刑事政策 | 受害者學
學派
<依知識論立場>
古典學派 | 實證學派
新古典學派
<依地理位置>
義大利學派 | 芝加哥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
<依社會、哲學、政治理論>
衝突犯罪學 | 環境犯罪學
馬克思主義犯罪學英语Marxist criminology
女性主義犯罪學
左翼現實主義 | 右翼現實主義
整合犯罪學 | 後現代主義
犯罪原因理论
(大致依時間先後)
功利主義(古典理論)
生來犯罪人 | 精神病學模式
紧张理论 | 差別接觸理論
次文化理論 | 社会控制理论
標籤理論 | 明恥整合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 | 自我发展论
日常活動理論 | 破窗理論
一般人格與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衍生的刑罰理論
(大致依時間先後)
應報理論 | 嚇阻理論
預防理論 | 矯治模式
罪有應得理論 | 修復性司法
新應報理論 | 表達性刑罰理論
重要概念
犯罪 | 暴力 | 人性
連環殺手 | 少年犯罪
白領犯罪 | 社會階級
社会解体英语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 社会分化
文化失範 | 文化冲突
组织型犯罪 | 受害者
毒品 | 回避机制
越軌 | 刑法 | 司法程序
刑罰 | 保安處分
监狱 | 虐囚 | 監獄人權
規訓與懲罰 | 瘋癲與文明
死刑存廢問題
社區處遇 | 轉向處遇
少年感化院 | 中途之家
更生人 | 更生中心
再犯 | 累犯
相关学科
心理學 | 社会学 | 精神醫學
刑事學 | 法医学

女性主義犯罪學(英語:Feminist school of criminology)犯罪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学科,于1960年代晚期至1970年代开始发展。

主旨

[编辑]

傳統的犯罪社會學以階級差異為出發點,主張犯罪原因是不同階級、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類似的以社會差異為基礎之理論,還有女性主義犯罪學。尤其受到緊張理論社會學上「失範理論」在犯罪學上的版本)的啟發,此理論主張女性在男性價值觀為主的社會中受到壓抑、不平等待遇,甚至因為成為男性犯罪的被害人,最終導致犯罪[1]

實證效力

[编辑]

不過實證上,基於女性主義理論而提出的犯罪風險因子或預測因子,與再犯只有弱相關性。此外,在最新一代的犯人衡鑑工具矯治服務級別/個案管理清單 (LS/CMI)」中[2],雖有加入針對女性犯人應特別注意的項目,但不會影響再犯風險分數,只會影響矯治計畫的規劃和個案管理。[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Andrews, Bonta (2010): Andrews, Donald Authur; Bonta, James. 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 5th Ed. Amsterdam, Boston et al.: Anderson Publishing, Lexis Nexis. 2010. ISBN 978-1-4224-6329-1 (英语). : Chapter 3.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ory: Psychopathological, Psychodynamic, Social Location, and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Perspectives.
  2. ^ Andrews, Bonta & Wormith (2004): Andrews, Donald Authur; Bonta, James L.; Wormith, Stephen J. The Level of Service / Case Management Inventory: Users Manual. Toronto: Multi-Health Systems. 2004 [201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6). 
  3. ^ Andrews, Bonta (2010):Andrews, Donald Authur; Bonta, James. 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 5th Ed. Amsterdam, Boston et al.: Anderson Publishing, Lexis Nexis. 2010: 332. ISBN 978-1-4224-6329-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