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切韵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切韻音指《切韵》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切韵音的性质

[编辑]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纂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该韵书到底代表哪个地方的语言,学界争论不休,议论纷纷,有以下几个观点:

  1. 《切韵》代表长安的方言。(如:高本汉
  2. 《切韵》代表洛阳方音。
  3. 《切韵》代表吴音,吴音是指当时金陵、苏州一代的方音。(如唐末 李涪)
  4. 《切韵》是几个方言(主要是金陵洛下)的综合体系。

陆氏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只要在他参考的某一个方言裡,两个字的韵类不同,他在《切韵》里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来记这两个字的韵母,尽管在其他方言里这两个字发音相同。所以,《切韵》的音类(声类、韵类和调类)代表当时所有方言里的所有音类的对立:《切韵》分的音类比当时任何一个具体的方言分的音类还要多。

《切韵》的音类划分和同代的《经典释文》和《玉篇》相当一致,陆法言陆德明顾野王三位学者不谋而合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证明《切韵》不是陆法言凭空捏造的。

《切韵》体制

[编辑]

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用两个字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字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切韵》里用几个反切上字注同一个声类,因此反切上字远远比声类多,光从反切上字无法知道《切韵》里到底有多少个声类。

研究方法

[编辑]

历代学者以《切韵》作为研究切韵音的依据。因为《切韵》按四声和韵编排,辅之以韵图和等呼理论,学者对切韵音的韵母系统意见相当一致。至于声母系统,传统理论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但晚清学者陳澧通过对《广韵》的反切应用系联法,发现其中正齿音应该分成两组,同时也提出了研究切韵音的新方法。瑞典汉学家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并应用在切韵音构拟上,重构了“七世纪长安音”(高氏认为切韵音即代表当时当地实际语音)。嗣后语言学家在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运用内部构拟方言比较、梵汉对音等方法研究切韵音的语音系统和音值,在声韵母划分和拟音方面取得了相似的结果。

声母

[编辑]

鄭、高、王、李、邵五家中古聲母對照表

聲母 鄭張尚芳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脣音 p p p p p
ph
b b b b
m m m m m
舌頭 t t t t t
th
d d d d
n n n n n
l l l l l
舌上 ʈ ȶ ȶ ȶ ȶ
ʈh ȶʻ ȶʻ ȶʻ ȶʻ
ɖ ȡʻ ȡ ȡ ȡ
ɳ ȵ n n ȵ
齒頭 ts ts ts ts ts
tsh tsʻ tsʻ tsʻ tsʻ
dz dzʻ dz dz dz
s s s s s
z z z z z
正齒莊
tʃh 穿 tʂʻ tʃʻ tʃʻ tʃʻ
dʐʻ
ʃ ʂ ʃ ʃ ʃ
ʒ dʐʻ , ʒ, z(同源字典) ʒ ʒ
正齒章
tɕhtʃh 穿 tɕʻ tɕʻ tɕʻ tɕʻ
ʑ ʑ ʑ
ɕʃ ɕ ɕ ɕ ɕ
ʑ dʑʻ ʑ
ȵ / ȵʑʎʒ ȵʑ ȵʑ ȵ ȵʑ
牙音 k k k k k
kh
ɡ ɡʻ ɡ ɡ ɡ
ŋ ŋ ŋ ŋ ŋ
喉音 ʔ ʔ 0 ʔ ʔ
h x x x x
ɦ ɣ ɣ ɣ ɣ
ɦ0 喻三 j ɣ ɣ ɣ
j 喻四 0 j 0 0
中古早期漢語(切韻音)聲母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全濁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

起源

[编辑]

表格變更中,請暫用Template:上古切韻/中古韻圖近似排列

上古聲母(沙構擬)在中古漢語(切韻音)中的表現
表中字母爲中古音白一平轉寫對應的音標
上古音類 全淸 次淸 全濁 次濁 淸鼻
弗來 弗來 弗來 弗來 弗來
上古元音> * * *
牙音 kʰʲ ɡʲ ŋʲ ȵ ŋʲ -- ɕ - -
ɡʲ ŋʲ -- --
- -
* ʕ k̠ʰ ɦ̟ ŋ
喉音 ʔ (憃孝) - ʔ
ʔʲ ɕ ʈʰ 喩四 喩三 ɦʲʷ ʔʲ
喩四 j 喩四 j(ʅ)
边音
唯開
(參考次淸) ɕ ʈʰ ɖ -
ʕ d
舌音

t-牙喉

t ʈ n ɳ -- ɺ[]
tɕʰ ȵ ʈʰʲ ɕ 同淸鼻[]
s-舌音 次淸 ɕ tʂʰ ʑ[] s (生?) tsʰ tʂʰʲ[] ʂ[]
ʕ ts tsʰ dz tsʰ
齿音 * - s ( ʂ) -
s-喉音 次淸 s [ ɕ] z 俟/禪 ʐ -
唇音 p b m - x -
三(轉合) p 非(>pᶣ) 敷(>pʰᶣ) 敷(>pʰᶣ) b 奉(>bᶣ) 微(>mʰᶣ)尤東韻除外 ɕ
註釋
一(複輔音) 上古複輔音行用楷體標記。僅列出各中古聲母主要來源,其餘上古複輔音省略,粗體爲變化不大的傳承音或主要來源。上古淸鼻音雖不作爲中古聲母主要來源,但作爲上古單輔音聲母仍然列出。另外,對閩語白讀息息相關的「牙音開口三等接i(不來化)與t-牙音不來化」組也被單獨列出;t-來化牙音歸知不再單列。

二(三等、音標) 「ʕ」行代表上古非三等聲母;三等聲母在中古時期有j介音,並多流入今日的細音(i、ü介音)。「ʕ」源於白一平兒給上古漢語非三等音節構擬的咽化記號「ˁ」,在鄭張構擬中非三等被構擬爲長元音呼。注意三等聲母與合口呼的介音並非絕對(卽便在白一平轉寫中),更無證據是表中所用的上標(共同發聲),此處所用音標上標衹爲方便理解,近似國際音標但不宜對號入座。
三(二等、來母化) 來母化是上古到中古聲母演變的重要因素,由上古「」介音所致,中古表現爲二等或三等類。粉、靑色背景表格分別代表成對的未來化(後世平舌齒或齦)、來化(後世翹舌或舌葉)聲母;爲節約空間,中古聲母後接圓括號中的聲母指未成行的上古來母化聲母去向。
四(來化與兒化) 來母化與兒化均與r音相關,但非常不同;來母化必定與r相關而兒化衹在北方方言中恰巧變成了r音:

四甲 兒化是「兒」尾音融入上個音節韻尾的現象,不一定有帶有r音參與,產生的韻尾也也不一定與r相關。如衢州話「筷n」就是「筷」的ni化音,屬於添加鼻尾;又如杭州話晉語中兒化爲添加l尾。
四乙 來母化是純粹的聲母併合產生舌頭發翹的現象,例如北京土話中「西óng𣐈chǎo雞蛋」對照「西óngcǎo雞蛋」,「炒」(白沙*[tsʰ](ˤ)r[e]wʔ/鄭張*sʰroːʔ > tsrhæwX)卽是「操」(白沙*[tsʰ]ˤawʔ > tshawX)或「草」(鄭張*sʰuːʔ > tshawX)的來化;從「兕/似/自/字」([d]zi[j]X)至「𣐈」(dzri[j]X)的變化也可理解爲是否來母化(dz > dzr)之差異。

五(非組) 表格最後一行列出了中古晚期由部分脣音(上古不分開合)三等合口化演變而來的輕脣音(非組)。幫非兩組分化時間較端知兩組更晚,故除非逐個列韻很難與上古行列工整對應。非敷奉三母產生條件大致爲上古三等未來母化時接中後元音以及三等來母化時接後(圓脣)元音;微母的產生條件更爲苛刻(排除了尤、東等韻),且產生時間較非敷奉三母更晚。由於該行反映中古晚期的分化,此處將白一平轉寫的jw介音合併爲ɥ介音,強調合口化在切韻時代未必完成。具體的演變條件請查閱中古漢語至近古音的演變中的相應中古韻攝。
六(上古構擬) 目前,儘管絕大多數上古構擬均顯示原始漢語的複輔音在上古時期尚未崩塌,但具體有哪些、去向如何、怎樣構擬都有較大不確定性,本表格雖基於白沙上古音,但側重選取相對成熟、卽便認上古無複輔音(如王力方案)也逃不開的聲母音類。除非學術硏討,使用時不宜過度認眞,不必過度追究每一個前綴,將每一行看作一個特定的上古聲母並忽略首列的上古發音方式(如複輔音)構擬。
七(中古構擬) 此表之中古音(白一平轉寫)非共時構擬,也不代表古代某個特定的地區的方言。不同音位在不同地區音值會有不同速度的發展;例如,瓦鄉話來母直至近代仍保留著r音、定母邊音、塞音至今仍未合流。三十六字母在《切韻》成熟後很久纔被製成,而以《切韻考》爲基礎的各切韻音構擬均不易完全擺脫三十六字母晚期語音的影響,白一平轉寫雖試圖歸併了一些聲母(如端組知組與章組、精組與莊組、匣母以母與云母)去除晚期影響,但不再是共時構擬。因此,使用本表應將每個國際音標看作某個時間某種早期方言大概的音值。
八(中古音位) 切韻音本身就基於兩地方言製作,不同地區不同時代音值會有所歸併或分化;當代每種漢語方言都或多或少可由切韻音解釋,又或多或少存在與切韻音不符的存古與創新,瓦鄉話閩語白讀層尤其明顯。音位的概念因人、地區而異,絕對的音位是僞概念。例如,官話普通話中「j」組聲母同時與「zh」組、「z」組、「g」組呈互補分佈,在部分臺灣南部國語腔中「j」組常與「z」組統作一組音位(女國音),在西方漢語學習者中,「j」組常與「z」組統作一組音位,在膠東等分尖團地區「j」組又易與「g」組統作一組音位,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可能存在不同的歸併方式;又如,中古時期反切者時而將見組三等淸音與非三等淸音分開反切,時而又混同。因此,表格中的每一對合併的單元格,每一條虛線、實線都應模糊理解,去加以懷疑。


[甲] 來母及其淸輔音本身不存在以來母作介音的變體,在白沙構擬中亦無長輔音音位。然而,從演變規律上來說,淸舌頭閃音(*r̥、*s.r̥)逢三等可被自己「來母化」而產生徹母、初母翹舌;s-舌頭閃音(*s-r)不論等呼一律與來母化的淸齒噝音(*sr)合流,歸入中古二等或三等乙生成翹舌。其餘情形未見翹舌現象發生。
[乙] 並非主要來源,爲簡潔故未將主源納入本表格。
[丙] 「三前」指上古三等前元音*e、*i(上古韻部「支」、「脂」類)。

韵母

[编辑]
各家中古汉语韵母拟音对照表[1]
單母音
韻母數→
韻母↓
3:
a、
ɑ、i
6:
a、ɑ、
ɛ、o、
i/ji、u
4:
a、ɑ、
i、u
5:
a、ɔ、
i/ji、ɨ、uw
4/6:
a、æ、i、
ij/jij、u、
uw
4:
ɑ、
ɻi/i、ɨ、
u
1:
ɑ
5:
a、ɑ、
æ、i、u
(無法計算)
韻目 高本漢 李榮 王力 蒲立本 白一平 潘悟雲 鄭張尚芳 竺家寧 周法高
歌一開 ɑ ɑ ɑ a a ɑ ɑ ɑ ɑ
戈三開 i̯ɑ ĭɑ ɨa ja i̯ɑ ɨɑ
戈一合 wa wa ʷɑ
戈三合 i̯wɑ iuɑ ĭuɑ ua jwa ʷi̯ɑ ɨuɑ juɑ iuɑ
麻二開 a a a æ ɰæ ɣa a a
麻三開 i̯a ia ĭa ia ia ja ia
麻二合 wa ua ĭwa waɨ ʷɰæ ɣua ua ua
模一合 uo o u ɔ u u̯o uo u uo
魚三合 i̯wo ĭo ɨə̆ jo ɨʌ jo io
虞三合 i̯u io ĭu uə̆ ju iu̯o̝ ɨo ju iuo
咍一開 ăi ɒi ɒi əj oj o̝i ʌi ɒi əi
泰一開 ɑi ɑi ɑi aj aj ɑi ɑi ɒi ɑi
皆二開 ăi ɛi ɐi əɨj ɛj ɰɛi ɣɛi ai ɛi
佳二開 ai ɛ ai aɨj ɛɨ ɰɛ ɣɛ æ æi
夬二開 ai ai æi aɨj (s) æj ɰæi ɣai ɐi ai
祭三開 i̯ɛi iɛijɛi ĭɛi iajjiaj jejjiej ɻiᴇiiᴇi ɣiᴇiiᴇi jæi iaiiæi
廢三開 i̯æi iɐi ĭɐi ɨaj joj iai ɨɐi jɐi iɑi
齊四開 iei ei iei ɛj ej ei ei iei iɛi
灰一合 uăi uɒi uɒi wəj oi u̯oi uʌi uɒi uəi
泰一合 wɑi uɑi uɑi waj waj ʷɑi uɑi uɒi uɑi
皆二合 wăi uɛi wɐi wəɨj wɛj ʷɰɛi ɣuɛi uai uɛi
佳二合 wai wai waɨj wɛɨ ʷɰɛ ɣuɛ uæi
夬二合 wai uai wæi waɨj (s) wæj ʷɰæi ɣuai uɐi uai
祭三合 i̯wɛi iuɛijuɛi ĭwɛi wiajjwiaj jwejjwiej ʷɻiᴇiʷiᴇi ɣiuᴇiiuᴇi juæi iuaiiuæi
廢三合 i̯wæi iuɐi ĭwɐi uaj jwoj ʷiai ʉɐi juɐi iuɑi
齊四合 iwei uei iwei wɛj wej ʷei wei iuei iuɛi
支三開 ieje ĭe iə̆jiə̆ jejie ɻiᴇiᴇ je ie (無)
脂三開 i iji i iji ijjij ɻii jei ieiiɪi
之三開 i ĭə ɨ i ɨ i
微三開 ĕi iəi ĭəi ɨj jɨj iɤi jəi iəi
支三合 wiĕ iuejue ĭwe wiə̆jwiə̆ jwejwie ʷɻiᴇʷiᴇ jue iueiuɪ
脂三合 wi uijui wi wijwi wijjwij ʷɻiʷi juei iueiiuɪi
微三合 wĕi iuəi ĭwəi uj jwɨj ʷiɤi juəi iuəi
豪一開 ɑu ɑu ɑu aw aw ɑu ɑu ɑu
肴二開 au au au aɨw æw ɰæu au au
宵三開 i̯wɛu iɛujɛu ĭɛu iaw jewjiew ɻiᴇuiᴇu jæu iauiæu
蕭四開 ieu eu ieu ɛw ew eu ieu iɛu
侯一開 ə̆u u əu əw uw u əu əu
尤三開 iə̆u iu ĭəu uw juw iu jəu iəu
幽三開 i̯ĕu iĕu iəu jiw jiw ɨu jou ieuiɪu
覃一開 ăm ɒm ɒm əm om əm ɑm əm
談一開 ɑm ɑm ɑm am am ɑm ɒm ɑm
咸二開 ăm ɐm ɐm əɨm ɛm ɰɛm am æm
銜二開 am am am aɨm æm ɰæm ɐm am
鹽三開 i̯ɛm iɛmjɛm ĭɛm iam jem ɻiᴇmiᴇm jæm iamiæm
嚴三開 i̯æm iɐm ĭɐm ɨam jæm iam jɐm iɑm
添四開 iem em iem ɛm em em iem iɛm
凡三合 i̯wæm iuɐm ĭwɐm uam jwom iu̯am juɐm iuam
侵三開 i̯əm iəmjəm ĭĕm imjim imjim ɻimim jəm iemiɪm
寒一開 ɑn ɑn ɑn an an ɑn ɑn ɑn
山二開 ăn ɛn æn əɨn ɛn ɰɛn ɐn an
刪二開 an an an aɨn æn ɰæn an æn
仙三開 i̯ɛn iɛnjɛn ĭɛn ian jenjien ɻiᴇniᴇn jæn ianiæn
元三開[2] i̯æn iɐn ĭɐn ɨan jon iɤn jɐn iɑn
先四開 ien en ien ɛn en en ien iɛn
桓一合 uɑn uɑn uɑn wan wan ʷɑn uɑn uɑn
山二合 wăn uɛn wæn wəɨn wɛn ʷɰɛn uɐn uan
刪二合 wan uan wan waɨn wæn ʷɰæn uan uæn
仙三合 i̯wɛn iuɛnjuɛn ĭwɛn wian jwenjwien ʷɻiᴇnʷiᴇn juæn iuaniuæn
元三合[2] i̯wæn iuɐn ĭwɐn uan jwon ʷiɤn juɐn iuɑn
先四合 iwen uen iwen wɛn wen ʷen iuen iuɛn
痕一開 ən ən ən ən on ən ən ən
眞三開 i̯ĕn iĕnjĕn ĭĕn injin injin ɻinɪn jen ieniɪn
欣三開 i̯ən iən ĭən ɨn jɨn ɨn jən iən
魂一合 u̯ən uən uən wən won u̯on uən uən
眞三合 i̯ĕn iuĕnjĕn ĭĕn injin injin ʷɻin jen iuen
諄三合 i̯wĕn iuĕn ĭwĕn win win ʷin juen iuɪn
文三合 i̯uən iuən ĭuən un jun iun juən iuən
唐一開 ɑŋ ɑŋ ɑŋ ɑŋ ɑŋ ɑŋ
陽三開 i̯aŋ iaŋ ĭaŋ ɨaŋ jaŋ iaŋ jɑŋ iɑŋ
唐一合 wɑŋ uɑŋ uɑŋ waŋ waŋ ʷɑŋ uɑŋ uɑŋ
陽三合 i̯waŋ iuaŋ ĭwaŋ uaŋ jwaŋ ʷiaŋ juaŋ iuaŋ
江二開 ɔŋ ɔŋ ɔŋ aɨwŋ æwŋ ɰɔŋ
登一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蒸三開 i̯əŋ iəŋ ĭəŋ ɨŋ jəŋ iəŋ
登一合 wəŋ uəŋ uəŋ wəŋ woŋ ʷəŋ uəŋ uəŋ
蒸三合 i̯wəŋ iuəŋ ĭwəŋ wiŋ wiŋ ʷɨŋ jəŋ iuəŋ
庚二開 æŋ ɐŋ ɐŋ aɨjŋ æŋ ɰæŋ ɐŋ
耕二開 ɛŋ ɛŋ æŋ əɨjŋ ɛŋ ɰɛŋ æŋ
庚三開 i̯æŋ iɐŋ ĭɐŋ iajŋ jæŋ ɰiæŋ jɐŋ iaŋ
清三開 i̯ɛŋ iɛŋ ĭɛŋ iajŋjiajŋ jeŋjieŋ iᴇŋ jæŋ iæŋ
青四開 ieŋ ieŋ ɛjŋ ieŋ iɛŋ
庚二合 wæŋ uɐŋ wɐŋ waɨjŋ wæŋ ʷɰæŋ uɐŋ uaŋ
耕二合 wɛŋ uɛŋ wæŋ wəɨjŋ wɛŋ ʷɯɛŋ uaŋ uæŋ
庚三合 i̯wæŋ iuɐŋ ĭwɐŋ wiajŋ jwæŋ ʷɰiæŋ juɐŋ iuaŋ
清三合 i̯wɛŋ iuɛŋ ĭwɛŋ wiajŋjwiajŋ jweŋjwieŋ ʷiᴇŋ juæŋ iuæŋ
青四合 iweŋ ueŋ iweŋ wɛjŋ weŋ ʷeŋ iueŋ iuɛŋ
東一合 əwŋ uwŋ
冬一合 uoŋ uoŋ awŋ owŋ u̯oŋ uoŋ uoŋ
東三合 iuŋ iuŋ ĭuŋ uwŋ juwŋ iuŋ juŋ iuŋ
鍾三合 i̯woŋ ioŋ ĭwoŋ uawŋ jowŋ io̝ŋ juoŋ iuoŋ

注釋

[编辑]
  1. ^ 單母音韻母用底色顯示。高本汉、蒲立本、白一平拟音根据Guillaume Jacque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李荣拟音根据《切韵音系》,王力拟音根据《汉语史稿》,竺家宁拟音根据《声韵学》,周法高拟音根据《论切韵音》。高、王、竺拟音不区分重纽三四等,其余各家重纽三四等同一格中用斜杠分开。高、李原本使用类似国际音标的符号,今根据《切韵音系》和潘悟云《汉语中古音》的描述改写成对应国际音标。
  2. ^ 2.0 2.1 廣韻沒分攝,此表的攝是後人所分,兩者屬不同音系,元韻到分攝時已不適用,歸山攝或臻攝都不準確;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152231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