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永明延壽

法眼宗三祖,淨土宗八祖

永明延壽禪師(904年—976年),俗姓王姓,名延壽,字沖元,號抱一子餘杭錢塘[1]五代宋初時僧人,活動於當時的吳越國,為法眼宗三祖。又被後世淨土宗推為第六祖。

永明延壽

淨土宗十五祖
初祖
二祖
三祖
四祖
五祖
六祖
七祖
八祖
九祖
十祖
十一祖
十二祖
十三祖
十四祖
十五祖

生平

編輯

原是地方軍官,於文穆王錢元瓘時,負責軍需[2],他為人正直,經常讀誦《法華經[3]

三十四歲(937年)時,翠巖令參禪師在四明山龍冊寺弘法,文穆王見延壽禪師求道心切,於是准許他在翠巖禪師處出家受戒[4]。他曾在天台山天柱峰禪坐習定九十天,專心的程度,甚至有鳥類在他身上築巢[5]。後參天台山德韶國師,發明心地,為法眼宗傳人[6]。相傳他曾作偈曰:「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7]

952年,延壽禪師在奉化雪竇寺潛修苦行,並講授禪法,得到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的信奉[8]

961年,延壽禪師遷慧日山永明寺,授徒兩千餘人,法聲大振,人稱「永明延壽」大師。忠懿王深重大師德行,賜號「智覺禪師」,居永明寺長達十五年。高麗國國王見到他所著《宗鏡錄》一書,曾派人送來袈裟,以示尊崇[9]

宋徽宗諡大師為「宗照禪師」。清世宗雍正帝又加諡為「圓妙正修智覺禪師」。

著作

編輯

永明延壽禪師著作:

  • 宗鏡錄》一百卷,綜合了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等四家學說,總合佛學,是一部極為重要的佛學著作。現行本《宗鏡大綱》為清雍正皇帝御錄的二十卷本。
  • 《心賦注》四卷。
  • 《萬善同歸集》。

思想及影響

編輯

與淨土宗的關係

編輯

在清朝時,永明延壽禪師被列名為淨土宗第六祖,但他與淨土宗第五祖少康並沒有師承關係,與第七祖省常也沒有先後師承,對於淨土宗也未提出過主要理論貢獻。在最早的記載中,記載延壽大師專習《法華經》與精修禪觀。其著作中有少數談論到往生西方淨土的段落,如《萬善同歸集》[10],但其數量不多。

在北宋時,開始有一些文獻強調他與淨土宗之間的關連,如西元1083年(北宋宋神宗元豐六年),王古撰《新修淨土往生傳》中,記載延壽大師受到觀音菩薩灌頂,後來辯才大進[11]、誦唸阿彌陀佛[12]、放生授戒[13]等等事蹟。同時期蘇軾的《東坡志林》也記載了他擔任稅吏時,盜用官錢放生的故事[14]

至南宋慶元六年(西元1200年),石芝宗曉編著《樂邦文類》時,出現延壽大師七次捉鬮的記載[15],這個故事後又為南宋僧志磐佛祖統記》所引用。至元朝天如惟則撰《淨土或問》時,著名的四料簡首次出現在文獻上[16],宣揚禪淨雙修,禪淨並重。

明代時開始出現永明延壽禪師為阿彌陀佛化身的傳說。傳說內容大致為吳越忠懿王在自己生日齋僧永明寺時,有一徧身疥癩的僧人,徑坐上座,因此受到驅趕。齋僧結束後,忠懿王問:「今日齋僧,有聖僧降否?」,永明延壽禪師便告知忠懿王,疥癩僧「乃定光古佛應身也」。於是忠懿王急尋疥癩僧並懺悔,而那位疥癩僧便說:「彌陀饒舌」,說完後便圓寂了。之後忠懿王回去找永明延壽禪師時,禪師也圓寂了。這則傳說最早的出處可能是由永明延壽所創立的西湖淨慈寺,其明代寺僧釋大壑撰輯的《永明道蹟》。[17]。而憨山德清訪問淨慈寺從釋大壑閱讀到這部書後,[18]。便將此傳說擴充寫入〈法相寺長耳定光佛緣起記〉。之後本記文又被收入其《憨山老人夢遊集》。[19]並且或許因此讓這則傳說隨著憨山德清的名聲與著作而流傳開來。

至清朝,永明延壽禪師被淨土宗推崇為淨土宗第八祖,如清朝彭希涑《淨土聖賢錄》[20]。後又見普賢菩薩手持金,於是決意立定修習法門,做「一心禪觀」、「萬善莊嚴淨土」二籤,連抽七次籤,皆是「萬善莊嚴淨土」,故決定修習淨土法門[21]。他並且曾寫作著名的四料簡,宣揚禪淨同修[22]

延壽禪師在清朝時,被認定是淨土宗六祖。除了反映了延壽禪師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淨土法門自宋朝之後逐漸興盛,逐漸取代禪宗,成為漢傳佛教主流的趨勢。

外部連結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一說丹陽人,《龍舒增廣淨土文》卷5:「名延壽,本丹陽人、後遷餘杭。」
  2. ^ 《宋高僧傳》卷28:「時為吏,督納軍須」。《景德傳燈錄》卷26:「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
  3. ^ 《宋高僧傳》卷28:「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聲不輟響。」《景德傳燈錄》卷26:「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
  4. ^ 《宋高僧傳》卷28:「屬翠巖參公盛化,壽捨妻孥削染登戒。」《景德傳燈錄》卷26:「屬翠巖永明大師,遷止龍冊寺,大闡玄化。時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志,放令出家,禮翠巖為師。」
  5. ^ 《景德傳燈錄》卷26:「尋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鷃,巢於衣褶中。」
  6. ^ 《景德傳燈錄》卷26:「暨謁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密受記。」
  7. ^ 見《虛堂和尚語錄》卷3:「復舉,永明壽禪師,在天台韶國師會中。普請次,聞墮薪有聲,豁然契悟。乃云: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但依照《天聖廣燈錄》,此詩是洪壽禪師所作,見《天聖廣燈錄》卷27:「杭州與教寺洪壽禪師,俗姓曹氏。......後參天台山韶國師。一日,因普請,般柴墜落。乃成一頌曰: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國師然之。」
  8. ^ 《宋高僧傳》卷28:「遷遁於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
  9. ^ 《宋高僧傳》卷28:「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珠、金澡罐等。」
  10. ^ 《萬善同歸集》:「聖教所說正禪定者。制心一處。念念相續。離於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動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迴嚮往生西方淨土。」
  11. ^ 《新修淨土往生傳》卷下:「修法華懺經七年。禪觀中,見觀音菩薩,親以甘露灌於口,遂獲觀音辨才。下筆成文,盈卷乃已,志求西方淨土。」
  12. ^ 《新修淨土往生傳》卷下:「住持雪竇山院,朝暮演法,夜則念阿彌陀佛。......總心為宗,以悟為訣。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自為難繼,不欲強眾。然密相隨者,常及百人。夜靜,四旁行人,聞山中螺唄天樂之聲,伺求之。見師於山腹中平夷處,旋繞行道。忠懿王歎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是。」
  13. ^ 《新修淨土往生傳》卷下:「住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興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晝放生命,不計其數,皆迴向淨土。」
  14. ^ 《東坡志林》卷二:「錢塘壽禪師,本北郭稅務專知官,每見魚蝦,輒買放生,以是破家。後遂盜官錢,為放生之用。事發坐死,領赴市矣。吳越錢王使人視之,若悲懼如常人,即殺之;否,則捨之。禪師淡然無異色,乃捨之。遂出家,得法眼淨。」後此故事被南宋王日休引用,寫入《龍舒增廣淨土文》卷5:「初為縣衙校,多折官錢。勘之止是買放生命,罪當死。引赴市曹,錢王使人探之,若顏色變即斬之,不變來奏。臨斬,顏色不變,乃貸命。」
  15. ^ 《樂邦文類》卷3:「又中夜旋遶,次見普賢前,供養蓮華忽然在手。因思夙有二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二願畢生廣利群品。憶此二願,復樂禪寂進退遲疑,莫能自決。遂上智者禪院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鬮。二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鬮。冥心自期曰:儻於此二途,有一功行必成者,須七返拈著為證。遂精禱佛祖,信手拈之,乃至七度,並得誦經萬善生淨土鬮。由此一意,專修淨業。遂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三載。」
  16. ^ 《淨土或問》:「天如老人,方宴默於臥雲之室,有客排闥而入者,禪上人也。因命坐之,坐久,夕陽在窗,篆煙將滅,客乃整衣起立,從容而問曰:竊聞永明壽和尚,稟單傳之學於天台韶國師,是為法眼的孫,匡徒於杭之淨慈,座下常數千指。其機辯才智,雷厲風飛,海內禪林,推之為大宗匠。柰何說禪之外,自修淨土之業,而且以教人。復撰揀示西方等文,廣傳於世。及作四料揀偈,其略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看他此等語言,主張淨土,無少寬容。無乃自屈其禪,而過贊淨土耶?此疑非小,師其為我辯之。 」「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然則永明所謂: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豈不驗於此哉。勉之勉之。」
  17. ^ 《永明道蹟》:「後漢乾祐三年十一月二日。吳越王以誕辰飯僧於永明寺。王問師雲。今有真僧降否。師曰。長耳和尚乃定光佛應身也。王趨駕參禮。定光雲。彌陀饒舌。少選。跏趺而化。」
  18. ^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五,〈永明大師贊 序文〉:「及垂老。至西湖淨慈。入宗鏡堂。禮大師塔影。訪其行事。弟子大壑出自行錄。清展卷默然自失。」
  19. ^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四:「乾祐三年。吳越忠懿王。誕日飯僧永明寺。時智覺壽禪師。正開大法。師赴會。徧身疥癩。徑坐上座。眾皆惡之。王見之。大不敬。遣之。即歸山中。晏坐一室。齋罷。王問壽曰。今日齋僧。有聖僧降否。壽曰。長耳和尚。乃定光古佛應身也。王悔。趨駕往禮曰。弟子肉眼凡夫。不識古佛。願求懺悔。師曰。彌陀饒舌。言訖坐逝。王回禮壽。壽遂化。」
  20. ^ 《淨土聖賢錄》卷3:「嘗於國清寺行法華懺,禪觀中,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因是獲大辯才。」彭的說法又可見於南宋《龍舒增廣淨土文》卷5:「於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乃獲觀音辯才,下筆盈卷。」
  21. ^ 《淨土聖賢錄》卷3:「以宿願未決,登智者禪院,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行莊嚴淨土。冥心精禱,七拈皆得淨土鬮,於是一意修淨業。」
  22. ^ 《淨土聖賢錄》:「又嘗作四料簡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