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标签手工回退 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无编辑摘要
第41行:
'''商鞅'''({{bd|前390年||前338年|catIdx=S商}}),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NoteTag|法家因其不同的主张分为法、术、势三派。其中商鞅主张依法治国,为法派;申不害主张以权术治国,为术派;<ref>《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ref>慎到主张以国君的权威和权力治国,为势派;<ref>见《韩非子·难势第四十》。</ref>而韩非为法家三派的集大成者。}}代表人物。[[卫国|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ref>後因在[[河西之战 (战国)|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县|商]]{{NoteTag|《古本竹书纪年·魏纪》记载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史记集解·商君列传》引徐广曰指于商为弘农商县。《史记索隐·商君列传》指于商为二县名。《史记正义·商君列传》记载邓州内乡县(今河南省内乡县)东七里为古于邑,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八十九里为商邑,于商与商是两处不同的地方。杨宽认为第一种说法正确。<ref name="杨宽">{{Cite book|author=杨宽|title=《战国史料编年辑证》|location=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date=2001年11月|pages=|ISBN=7208031851|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rp|377}}}}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 (战国)|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西河郡|河西地区]](今[[山西省|山西]]、[[陕西省|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五馬分屍致死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NoteTag|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商君书》是伪书;一种观点认为《商君书》作者是商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商君书》是商鞅和法家后学的汇编,作者并非一人,成书时间也不同。其中第三种观点被普遍接受。<ref name="高亨">{{Cite book|author=高亨|title=《商君书注译》|location=北京市人民路36号|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1974年11月|pages=7、13、185|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司馬遷]]著《[[史记|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 (王蘧常)|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ref>{{Cite book|author=马非百|title=《秦集史·人物传三之二》|location=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1982年8月|pages=138-145|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ref>{{Cite book|author=王蘧常|title=《秦史》|location=上海市瑞金二路272号|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date=2000年12月|pages=157-162|ISBN=7532528154|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