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Philip zg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5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又称'''衛鞅'''或'''公孫鞅''',是[[戰國時代|戰國]]中期[[卫国]]人,[[前4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师从李悝。在[[秦孝公]](前382年—前338年)时期,商鞅对秦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革,使秦国从此逐渐富强,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TA
{{TA
|G1 = 单位
}}
第21行:
|出生地点 = [[卫国]](今[[河南]][[内黄县]][[梁庄镇]])
|逝世日期 = 公元前338年
|逝世地点 = [[秦国]][[彤地]]
|在位=
|父=
第38行:
}}
{{法家}}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思想,师从魏国改革设计者[[杂家李悝]]思想后侍奉[[曾任魏国 (战国)|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商鞅入秦,通过推行变法改革,使秦国改造成富裕逐渐大之国,史称“[[商鞅法]]他在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俗;经济上商鞅主张推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西河郡|河西地区]](今[[山西省|山西]]、[[陕西省|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然而,因打击旧贵族并制定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最终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兵敗戰战败身死,遭五馬分屍被车裂
'''商鞅'''({{bd|前390年||前338年|catIdx=S商}}),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NoteTag|法家因其不同的主张分为法、术、势三派。其中商鞅主张依法治国,为法派;申不害主张以权术治国,为术派;<ref>《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ref>慎到主张以国君的权威和权力治国,为势派;<ref>见《韩非子·难势第四十》。</ref>而韩非为法家三派的集大成者。}}代表人物。[[卫国|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ref>後因在[[河西之战 (战国)|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县|商]]{{NoteTag|《古本竹书纪年·魏纪》记载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史记集解·商君列传》引徐广曰指于商为弘农商县。《史记索隐·商君列传》指于商为二县名。《史记正义·商君列传》记载邓州内乡县(今河南省内乡县)东七里为古于邑,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八十九里为商邑,于商与商是两处不同的地方。杨宽认为第一种说法正确。<ref name="杨宽">{{Cite book|author=杨宽|title=《战国史料编年辑证》|location=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date=2001年11月|pages=|ISBN=7208031851|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rp|377}}}}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影响深远,《商君书》汇编其思想和言行,《史记》为其立有《商君列传》。现代学者亦有深入研究其功绩。<ref>{{Cite book|author=马非百|title=《秦集史·人物传三之二》|location=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1982年8月|pages=138-145|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ref>{{Cite book|author=王蘧常|title=《秦史》|location=上海市瑞金二路272号|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date=2000年12月|pages=157-162|ISBN=7532528154|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 (战国)|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西河郡|河西地区]](今[[山西省|山西]]、[[陕西省|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兵敗戰死,屍首遭五馬分屍。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NoteTag|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商君书》是伪书;一种观点认为《商君书》作者是商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商君书》是商鞅和法家后学的汇编,作者并非一人,成书时间也不同。其中第三种观点被普遍接受。<ref name="高亨">{{Cite book|author=高亨|title=《商君书注译》|location=北京市人民路36号|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1974年11月|pages=7、13、185|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司馬遷]]著《[[史记|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 (王蘧常)|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ref>{{Cite book|author=马非百|title=《秦集史·人物传三之二》|location=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1982年8月|pages=138-145|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ref>{{Cite book|author=王蘧常|title=《秦史》|location=上海市瑞金二路272号|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date=2000年12月|pages=157-162|ISBN=7532528154|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
 
== 生平 ==
=== 早年 ===
商鞅出生于卫国公室一个远房贵族家庭,是嫡出或庶出公子的后代,由妻子或小妾所生(除太子外,诸侯嫡庶之子皆称为公子,孙辈称为公孙)。因此,在卫国他可称为公孙鞅,但在他国只能自称为卫鞅<ref>《史记·商君列传》</ref><ref>《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ref>。有学者据此推测商鞅为卫国都城帝丘人,但现今对该地的确切位置仍存争议,主要分为安阳市内黄县和濮阳市濮阳县两种观点。
商鞅是衛國嫡出或庶出公子與妻子或小妾所生的兒子(除了太子之外,諸侯嫡庶之子都被稱為公子,諸侯嫡庶之孫都被稱為公孫。商鞅在衛國可以自稱為公孫鞅。但在其他國家,只能自稱衛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ref name="早年"/>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ref name="钱穆">{{Cite book|author=钱穆|title=《先秦诸子系年考辨》|location=上海市福州路401号|publisher=上海书店|date=1992年1月|pages=211、240|ISBN=7805694745|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ref>《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ref>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NoteTag|《吕氏春秋·卷十一·长见》和《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公叔痤病》均作御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說:“公孫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商鞅年輕,公叔痤見魏惠王無意願,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公孫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私下要商鞅赶紧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未把自己放在眼裡,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采纳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ref name="早年">《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ref>
 
商鞅是衛國嫡出或庶出公子與妻子或小妾所生的兒子(除了太子之外,諸侯嫡庶之子都被稱為公子,諸侯嫡庶之孫都被稱為公孫。商鞅在衛國可以自稱為公孫鞅。但在其他國家,只能自稱衛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颇感兴趣<ref>《史记·商君列传》:鞅少好刑名之学</ref><ref name="早年" />,师从魏国改革设计者[[李悝]],受到[[吴起]]等人影响很大。<ref name="钱穆">{{Cite book|author=钱穆|title=《先秦诸子系年考辨》|location=上海市福州路401号|publisher=上海书店|date=1992年1月|pages=211、240|ISBN=7805694745|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ref>《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ref>,之在魏国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担任中庶子<ref>《史记·商君列传》: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ref>{{NoteTag|《吕氏春秋·卷十一·长见》和《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公叔痤病》均作御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說:“公孫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商鞅年輕,公叔痤見魏惠王無意願,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公孫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私下要商鞅赶紧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未把自己放在眼裡,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采纳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ref name="早年">《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ref>
 
=== 投奔秦国 ===
秦国位于西方,与魏国、楚国等国接壤。在战国初期,魏国通过变法迅速崛起,侵占了秦国黄河西岸的大量土地,并对秦国构成了持续的军事威胁。
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崤|殽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 (河流)|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 (古代)|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指出:“秦国自[[秦厲共公|秦厉共公]]之后接连几代不得安宁,国家内忧外患,魏国趁机夺取了祖先的河西之地。诸侯们疏远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宾客和群臣中谁能为秦国献出富国强兵之策,我便给予他高官、土地的赏赐。”<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ref>
 
前362年,21岁的[[秦孝叔痤死後]]继位,励精图治,致力于增强国力,收复东方河西地区的领土。他因此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blockquote>“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闲,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blockquote>商鞅聽說得知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攜帶携带李悝的《[[經]](魏国的法律条文)投奔秦国。他秦孝公的宠臣[[景監|景监]]寻求面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 (儒家思想)|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ref>《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商君以法经六篇,入说于秦,议参夷之诛,连相坐之法。</ref><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ref>
 
=== 变法之争 ===
第143行:
 
==== 西鄙之战 ====
前341年,魏国在[[馬陵之戰|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陣亡。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ref>
 
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 (魏国)|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NoteTag|《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西鄙之战后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地求和,而《史记·卷五·秦本纪》则记载(秦惠文王)八年,魏纳河西地。说明西鄙之战后商鞅并未全部收复河西地区,秦国完全收复河西地区是在前330年。}},此时魏惠王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ref>《古本竹书纪年·魏纪》:(魏惠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朌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ref><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ref>
第153行:
 
=== 作法自斃 ===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ref>《战国策·卷三·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ref> 赵良警告的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王|秦惠文君]]继位。<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ref> 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文君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ref>《战国策·卷三·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ref>公子虔等人也告发商鞅謀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至邊關,晚上想住宿旅店,因未带身份證件,店主不知道是商鞅本人,害怕新法連坐而不敢留宿。商鞅感叹道:“制定的法律竟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ref>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
 
商鞅带领亲属及手下随从逃亡至魏国,魏将[[穰疵]]怨恨商鞅用欺骗的手段俘虏公子卬、击败魏军,将其驱逐回秦国。<ref>《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论·无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穰)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ref><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ref>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地,发动邑兵攻打[[郑县 (秦国)|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战败死于彤地{{NoteTag|关于商鞅身亡的地点,《[[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記載為「彤地」,《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为「郑黾池」。《史记索隐·商君列传》引《盐铁论》记载为「彭池」,《史记集解·商君列传》引東晉[[徐广]]曰:「黾或作彭」。参考黾池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距离华县很远,而且两地之间夹有魏国,商鞅身亡于此地不合情理。杨宽认为商鞅身亡的地点应该为彤地,彤地在今华县西南,为郑县附近的小邑。{{r|杨宽|page=388}}}},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車裂|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应为彤地)。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薨,商君反,死彤地。</ref>商鞅死后,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一直影响着秦国乃至以后的[[秦朝]]。<ref>《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