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陳翠蓮(1961年),臺灣新北市人,歷史學家,早年曾在《自立晚報》歷任政治組記者、政治組主任、副總編輯。現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研究領域為臺灣戰後政治史臺灣日治政治史

陳翠蓮
Tsui-Lien ,Chen
歷史學家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61年(62—63歲)
 中華民國臺灣臺北縣(今新北市
国籍 中華民國臺灣
学历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1987年9月-1994年6月)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1984年9月-1987年6月)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1980年9月-1984年6月)
职业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专业戰後臺灣政治史、日治台灣政治史
经历

早年生涯

编辑

中學時在當時國民黨威權戒嚴時期政府的教育體制下,陳翠蓮曾是「黨國青年」,孫文是她當時的偶像,曾將救國團印製「只要有我在,中國一定強」的貼紙裱框放在桌上,與父母時常爭執、衝突。直至社會上接連發生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等事件,讓她對當時所受的學校教育產生質疑。[1]

大學決定考政治系時受母親反對,擔心她熱血的性格可能成為政治犯,但父親贊同她的決定。入學後由於課堂上所談論的西方政治理論、美國憲法等課程與當時台灣局勢無甚相關,找不到啟發於是轉往社團尋求,逐漸接觸黨外運動

碩士班時期經曹永和「臺灣史專題」課程啟發,展開台灣政治史研究,成為曹永和指導畢業的第一位研究生。[2]

轉型正義

编辑

2016年6月24日,陳翠蓮對轉型正義主張參考國外的經驗,先處理過去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的遺緒,並分立臺灣原住民族的專法,分階段推動轉型正義。[3]她引用人權與法律學者璐蒂·G·泰鐸(Ruti G. Teitel)《轉型正義》一書中討論第三波民主化國家處理舊政權不義罪愆的各種方式,指出各國以此做為民主轉型的儀式,並探討此些轉型正義與轉型後民主體制鞏固與否的密切關係。

2021年2月27日,陳翠蓮指出,轉型正義工作需要國家領導人超越黨派的遠見與決心,「一旦統治當局計較政黨或個人利益、盤算短期選舉得失,轉型正義工作轉眼間就會變成政治操作或鬥爭工具而失去正當性」,陳水扁政府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大動作拆中正廟」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18年九合一選舉前爆發張天欽東廠風波都是前車之鑑[4]

2022年5月9日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第7屆董監事審查會議上,獲提名為董事候選人之一的陳翠蓮遭中國國民黨推薦之審查委員胡競英抨擊,指其對二二八事件的研究是撕裂族群。會議結果陳翠蓮未獲通過,引發網路議論。對於胡競英認為研究二二八事件是在撕裂族群一事,《國際橋牌社》導演汪怡昕表示,看審查會議直播「氣到差點中風」。[5]

著作目錄

编辑

專書

编辑
  •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文化,1995。
  • 《二二八事件檔案專題選輯:二二八件與青年學生》,行政院研考會檔案管理局,2005。
  • 《台灣全志卷四政治志 民意機關篇》,南投:台灣文獻館,2007。
  •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O—一九五O 》,臺北:遠流,2008。
  •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的故事(卷一 自治的夢想) 》,新北市:衛城出版,2013。
  • 《續修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 政治與經濟篇》,臺北:台北市文獻會,2014。
  •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新北市:衛城出版,2017。
  • (與李鎧揚合著)《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 《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臺灣民主運動》,新北市:春山出版,2020。(原名《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
  •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臺北:春山出版,2023。

論文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戒嚴生活記憶】陳翠蓮/一個黨國青年的成長過程. 報導者. 2013-04 [202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2. ^ 我如何走上臺灣史研究之路.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2013-04 [202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3). 
  3. ^ 陳翠蓮. 轉型正義不宜包山包海. 台灣蘋果日報. 2016-06-24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31). 
  4. ^ 陳翠蓮. 推動轉型正義工作的成敗關鍵. 台灣蘋果日報. 2021-02-27 [2021-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中文(臺灣)). 
  5. ^ 公視董事審查 胡冠珍批研究228撕裂族群 他氣到快中風.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2年5月9日 [2022年5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9日).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