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虎丘是中國江苏苏州的山丘,山丘上及附近有多處古跡。虎丘在古代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宋代苏东坡曾有“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赞誉。
虎丘古跡中最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云岩寺塔建于后周,被稱爲“中国第一斜塔”。剑池则可能存有吴王阖闾墓葬,也是传说中王羲之“神鹅易字”的地方。
得名
编辑虎丘得名始于春秋。吴王阖闾曾在此建行宫[2]。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虎丘山。据《史记》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据说葬经后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3]
《越绝书》越絕卷第二[4]
“闔廬冢,在閶門外,名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銅槨三重。澒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圓之口三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十萬人築治之。取土臨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號為虎丘。”
历史
编辑相传远古时期,虎丘为汪洋大海中的小岛,随沧桑变迁而成平畴山丘。故今有“海涌峰”石碑,山寺隔山塘河照墙上有“海涌流辉”四字。春秋时为吴王阖闾的行宫,也是阖闾死后所葬之处。秦始皇东巡时曾到虎丘求随吴王阖闾所埋的宝剑。当时有虎盘踞在坟上,秦始皇以剑击之而不中,误中于石[5]。
东晋时,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咸和二年( 327 年),后来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6]。虎丘自南北朝时即建有佛塔,并曾经于南北朝、隋朝和五代末期三次修建佛塔[7]。
到了唐代,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虎丘山寺亦易名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宝历元年( 825 年),五十四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时,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并引水环山。堤上间植桃李,后人称之为白公堤[8][9][10]。唐武宗时崇道灭佛,虎丘山寺被拆毁。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重建时,将二寺合为一寺,并移至山上。北宋至道中,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虎丘现有的佛塔是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至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时建造的。景祐四年(1037年)建“御书阁”于虎丘,藏御书300卷。建炎四年(1130),绍隆禅师迁居云岩禅寺,并开创虎丘派,“道大显著”,虎丘也由此被列入当时的“五山十刹”之中。
明代虎丘山的寺庙曾多次遭到火灾,每次之后又重修。清初年是虎丘最盛时期,康熙帝玄烨和乾隆帝弘历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临虎丘。虎丘至今仍留有万岁楼、御碑亭、文昌阁,以及行宫“含晖山馆”等等古迹。当时有称“虎丘十景”:白堤春泛、莲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霁、风壑云泉、平林远野、石涧养鹤、书台松影、西溪环翠、小吴晚眺。1860 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自天京(南京)挥军东征,逼近苏州,溃败的清军在城外枫桥、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带纵火,大火延烧三昼夜,虎丘山寺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复,此后陆续有修葺工作,但规模已大不如前。清光绪年间,苏州观察朱修庭(朱福清)、僧人云闲、状元洪钧、词人郑文焯(文小坡)、文人彭南屏等人倡议并集资在憨憨泉边建造了虎丘拥翠山庄。
1953年6月苏州市设立园林管理处,并组成“园林古迹整修委员会”,接管虎丘,进行管理和维修,逐步对虎丘全面修葺。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修工作停顿,受到人为破坏,石刻、佛像、匾额、楹联、书画损失严重。文革结束后,整修工作得以继续,开始大规模对失修、破损的建筑、石刻、匾联逐步进行维修、保护和复原。1996年,虎丘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4月,虎丘被评为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11]。
景点
编辑断梁殿
编辑断梁殿是虎丘云岩寺的二山门,建造于元代至元四年(1344年)。歇山顶,阔三间,进深两间。所谓“断梁”是指正梁由两段接合,而不是一根整木做成。
憨憨泉
编辑憨憨泉位于虎丘山道旁,是得名于梁代的憨憨和尚。据民间传说,憨憨和尚本是为僧人收养的弃婴,双目失明。他得知山中有一口连通大海的泉水,便孜孜不倦地挖掘,最后终于挖出泉眼,泉水使得他双目复明[12]。
试剑石
编辑试剑石是位于虎丘山断梁殿山道左侧的一块圆形巨石,正中有似刀砍剑劈的沟裂。旁边石头上,刻有宋绍圣年间吕升卿所题、王宝文所书的"试剑石"三字。石旁还刻有元代顾瑛题诗:“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13]。
真娘墓
编辑真娘墓位于虎丘山道旁,墓碑在一座亭子中,碑上刻有“古真孃墓”四个字。传说真娘(又作贞娘)为唐代苏州名妓,相貌出众,能歌善舞,由于自幼失去双亲,被迫卖笑青楼,但她卖艺不卖身。直到有富商重金买通老鸨,要真娘陪宿,真娘遂自缢身亡。后代文人慕其名,写有不少凭吊或纪念的诗[14]。
千人石
编辑千人石位于虎丘主景区,旁边便是剑池。石体巨大,呈红色,可坐千人。关于此石有两种传说。其一为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将造阖闾墓的工匠千人戮杀于此,鲜血染红石头。另一种说法为梁代高僧生公曾经在这里讲法,众人来听,因而得名[15]。
剑池
编辑劍池是位于虎丘山上的水池,水池狹窄,但兩側有峭壁,上方有石橋連通。古籍記載阖闾死後葬于虎丘山下。自古即有傳統説法,指阖闾葬於劍池,以銅劍陪葬,池因此得名。歷史上和當代在修葺虎丘及劍池時,都有記載說在抽干劍池水後即可見墓葬入口。根據當代記載,抽干劍池水後可以進入池北端的石穴,穴内有人工加工過的石板,因此有較爲通行的説法稱此石板下即為阖闾墓入口。學術界對阖闾墓在劍池附近的可能性有分歧,比較廣泛接受的分析認爲阖闾即使葬在虎丘附近,也與劍池無關,歷史記載秦始皇曾在虎丘山下發掘尋找阖闾墓葬,而孫權更曾發掘虎丘尋找墓葬,但都沒有結果,劍池應為孫權所掘的坑洞;阖闾葬在劍池的説法是到南宋才出現的。另一種看法認爲劍池本身就是早已遭盜掘破壞的墓穴。
孙武演兵场
编辑孙武,春秋齐国人,流寓于吴,著有《孙子兵法》。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阖闾,曾有“练武场怒斩吴姬”故事流传。图为胥口教场山孙武演兵场遗址。[16]
虎丘塔
编辑虎丘塔的全名为虎丘云巖寺塔,从公元959年开始建造,到961年建成。虎丘塔是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大型砖塔,塔身为八角塔,高七层,共47.7米。明代1638年进行修葺时,发现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于是在重建第七层时采取了补救措施,将第七层的重心南移。二十世纪后继续整修,已经控制了倾斜的问题。1950年代曾经在塔内发现越窑青瓷莲花碗、经箱、刺绣、铜佛等文物。
小武当
编辑图集
编辑-
山塘河
-
虎丘庙会
-
千人坐赏枫
-
剑池
-
双井
-
憨憨泉
参考来源
编辑- ^ 5A级景区. 文化和旅游部政务服务门户.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 ^ 《苏州地方志》第四卷,第一章,第一节:吴王阖闾曾在此虎丘建行宫,死后即葬于此。
- ^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之槜李。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卻七里。吴王病伤而死。◇集解越绝书曰:“阖庐冢在吴县昌门外,名曰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桐棺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员之口三千,槃郢、鱼肠之剑在焉。卒十馀万人治之,取土临湖。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故号曰虎丘。”○索隐澒,胡贡反。以水银为池。
- ^ 苏州旧志-越绝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苏州地方志-数字地情库
- ^ 陆广微,《吴地记》: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其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石(遗迹尚存)。
- ^ 《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
- ^ 《苏州地方志》第四卷,第一章,第一节:(虎丘山)寺中先后于南北朝、隋、五代末三次建塔。
- ^ 范允临,《重修白公堤碑记》:虎丘故有白公堤,云白太傅乐天守郡时所筑也。其堤自虎丘而至金阊,盖七里而遥,俗所谓‘山塘’也者。
- ^ 《采风类记》:“白公堤延亘七里,约三里半为半塘。自此至山麓,红栏碧树与绿波画舫相映发,为游赏最胜地。”
- ^ 白居易,《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鞍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
- ^ 江南园林迎世博 虎丘、留园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殊荣. 2010-04-22 [2011-03-10].[永久失效連結]
- ^ 姚锐. 禅宗理念的江湖叙事——对民间故事《憨憨泉》的神话—原型批评. 《齐齐哈尔社会科学》.第46-48页
- ^ 段宝林,江溶. 中国山水文化大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第557页
- ^ 唐·范摅 《云溪友议》卷六:"真娘者,吳國之佳人也,時人比於蘇小小,死葬吳宮之側。行客感其華麗,競為詩題於墓樹,櫛比鱗臻。"
- ^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政事·冢墓门》:“ 虎丘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谓之 ‘千人石’ 。俗传,因生公讲法於此。”
- ^ 孙武演兵场. suzhouculture.cn. 文化苏州 中文信息共享平台. 2010 [2017-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外部連結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