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永和區

中華民國新北市的區

25°00′33″N 121°31′13″E / 25.00916°N 121.52035°E / 25.00916; 121.52035

永和區
Yonghe District
市轄區
永和區位於新北市北部
永和區位於新北市北部地图
永和區位置圖
坐标:25°00′27″N 121°30′59″E / 25.0075°N 121.5164°E / 25.0075; 121.5164
國家 中華民國
上級區劃新北市
下級區劃621,243
政府
 • 區長莊茂坤永和區區長列表)
面积
 • 总计5.7138 平方公里(2.2061 平方英里)
海拔7 公尺(23 英尺)
人口(2024年9月)(93,057戶)
 • 總計213,998人
 • 排名臺灣的第25位/新北市的第7位
 • 密度37,453人/平方公里(97,002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234
戶政資料代碼65000040
毗鄰中和區臺北市文山區中正區萬華區
網站http://www.yonghe.ntpc.gov.tw/

永和區位於臺灣新北市中部,臺北盆地東南隅,南及西南與中和區緊密相連,東北邊隔新店溪臺北市中正區萬華區文山區相鄰,屬於臺北都會區的一部分。永和路狹人稠,全境面積約5.7138平方公里,是新北市面積最小的行政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達3.8萬人,為全國人口密度最高且唯一每平方公里逾3萬人的三級行政區[參 1]

詞源

编辑
 
永和區標:中正橋頭和平鴿銅像

戰後1946年起,今永和區所轄地區原隸屬中和鄉。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大批大陸各省之中華民國國軍官兵及其眷屬,以其地近臺北市區,移住此區,1950年代起,中和鄉又被劃為疏散地區,前述原因致人口快速增加。1954年地方人士發起設鎮,但因秀朗、潭墘、店街等村民意尚未明朗加諸未有經費,至1957年8月22日方奉省政府核准,成立臺北縣中和鄉溪洲地區設鎮籌備委員會,正式推動獨立設[1]:997

1958年4月1日,永和鎮正式成立。原擬名為「中興鎮」,因易與當時臺灣省政府所在地的南投市中興新村相混淆,故另行命名。由於早年曾發生漳泉械鬥,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因而命名為「永和」,以祈求各族群和諧、團結、「永久和平」相處,共創地方繁榮[2]。永和之名另有異說,1965年出版的《永和鎮志》有一時任河南省立委段劍岷所作之序,取東晉永和9年(353年)名士會於蘭亭典故,解釋為「反共復國」之意[1]:997

此外,中和鄉另有清治日治時期已存在之永和地名(街庄大字),即中原村(今中原里),今中和區之永和路即由此而來,但與本區並無關聯[1]:954

歷史

编辑

台灣史前時期台北盆地南部屬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分支-雷朗族的活動範圍,其中有兩個部落居住於今永和地區。1641年,荷蘭人擊敗西班牙人進駐台灣北部後,其戶口冊表始見「Cournangh」、「chiron」之部落名稱,即分別為「龜崙蘭社」、「秀朗社」之譯音[3][4]

1661年(永曆15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開啟明鄭時代。當時台灣北部隸屬天興縣漢族雖已開始進入台北盆地開墾,但主要位於興直大加蚋一帶,並未踏入本區。

1683年8月(明永曆37年、康熙22年),清軍擊敗明鄭。次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台灣北部隸屬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1709年(康熙36年),福建泉州人團體陳賴章墾號獲准開墾台北盆地,其中也包括秀朗一帶,為本地區漢人開墾之始。

1723年(雍正元年),由諸羅縣拆分出彰化縣淡水廳,台灣北部改隸淡水廳。雍正年間,漳州人大舉遷台。由於位於台北盆地中央的大加蚋地區幾乎已被泉州人開墾殆盡,只得渡過新店溪,開墾溪南土地,包括今板橋中和、永和及部分土城地區,當時稱為“枋橋十三庄”。1875年(光緒元年),設立臺北府,本地區改隸隸屬臺北府淡水縣擺接堡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明治28年),清朝日本兩國發生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於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日本。6月,日本佔領台北地區後,擺接堡隸屬臺北縣直轄枋橋出張所。今永和地區所轄地區,約略為擺接堡轄下的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3庄。

1897年6月,日本更改地方制度,廢除各支廳而改設轄區較小的「辦務署」,本地改隸台北縣新莊辦務署。1901年5月,新莊辦務署裁撤,本地改隸三角湧辨務署。1901年11月,廢縣、辦務署而改設廳、支廳,本地改隸臺北廳枋橋支廳。1909年10月,今中、永和地區改制制為枋寮區,其範圍即為日後之中和鄉。據1919年(大正8年)《臺北廳志》記載,枋寮區下轄漳和中坑四十張外員山永和(今中和區中原里)、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南勢角員山仔等十,庄下又轄十九土名村落。其中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三庄部分位於今日永和區內。

1920年廢廳、區而改為州、郡、街庄,本地隸屬於臺北州海山郡中和庄。1937年(昭和12年),川端橋(今中正橋)建成[5],本地與台北之交通往來大為便利。

1945年太平洋戰爭後,初期仍循舊制。次年地方制度改制,廢州、郡、街庄而改為縣、區、鄉鎮,本地隸屬臺北縣海山區中和鄉,共有6村,人口僅有7,723人[5]。1950年8月廢區而由台北縣直轄。

1949年中共建政後,許多追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軍民遷入本地,台北市區考慮防空疏散問題將本區劃為疏散地區,以致人口急速增加。1957年時已增為8村,人口共24,983人,於是分鄉設鎮之議遂起。1958年4月1日,本地自中和鄉拆出獨立成為「永和鎮[註 1][6]:445,劃分為上溪里、頂溪里、店街里、網溪里、中溪里、潭漧里、秀朗里及下溪里等8個里(原為中和鄉的8個村)[7][6]:446。不過由於某些村莊對於要屬中和鄉還是永和鎮的意見一直無法統合,以致於中和與永和之邊界直至1960年10月才確定,由縣政府派員會同雙方鄉鎮長及民政課長,於沿鄉鎮分界處豎立水泥樑柱以為界碑,自此中、永和正式分治[8]。分治後的永和鎮面積共5.59平方公里,置8個里112鄰,人口38,727人[5]。之後境內里數歷經數次變更,1977年5月1日至改制為縣轄市前夕,全鎮劃分為46個里[6]:446、487、488

1979年1月1日,因地方人口、建設及經濟快速發展,依「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升格為縣轄市[6]:487

2010年12月25日,因五都改制施行,原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永和市同時改制為市轄區

地理

编辑

地形

编辑

永和區位於台北盆地的中部偏南,西北至東側由新店溪環繞,與臺北市萬華區中正區文山區隔溪相望,南則大致以瓦磘溝西段、中和路、安樂路、瓦磘溝東段、自立路2巷、秀朗路3段50巷向東延伸線與中和區相鄰。過去永和屬中和的一部分,由於並非地理因素而分治,故交界線的東段房舍緊密相連,中西段的瓦磘溝也只是一條小型排水溝,行政區分界並不明顯,常合稱為「雙和」地區。

永和區全區為新店溪的沖積平原,地勢以東南略高,向西北逐漸降低,其間並無任何山丘。其間地勢較低處在與中和區交界的潭墘一帶,為古新店溪河床地,後因泥沙汙積導致河流改道,但因地勢較鄰地為低而曾經積水成潭。

水文

编辑

新店溪為永和區北端與臺北市的界河,也是淡水河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區雨量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故終年流量大穩定。雖然名稱為「溪」,但實際上具「河」的型態。早年頗富航運之利,往上游可達景尾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達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後來因泥沙汙積、河川污染及陸運發達等因素之衝擊,航運終止。

 
瓦磘溝

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新店溪支流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中和區尖山腳,其上游一小段及中、下游為永和區與中和區的界河,全長4公里[9]。早年下游仍可行小舟,現已被整治成為一條典型的大排水溝。

氣候

编辑

永和區氣象站位於永平高中內,年平均降雨量為2,111毫米,平均溫度為攝氏22.7度。

人口

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61 44,144—    
1966 69,866+58.3%
1971 97,877+40.1%
1976 150,143+53.4%
1981 213,787+42.4%
1986 238,677+11.6%
1991 247,473+3.7%
1996 230,734−6.8%
2001 229,383−0.6%
2006 235,697+2.8%
2011 232,386−1.4%
2016 223,999−3.6%
2021 214,967−4.0%
來源:
  1.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 第三篇·住民篇. 《永和市志》 (PDF).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市公所. 2005: 178、180 [2022-04-19]. ISBN 986-00-1148-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01) (中文(臺灣)). 
  2.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底永和區戶數約9.2萬戶,人口約21.5萬人,其中男性人數為101,340人,女性人數為113,431人,性別比約為89.34,是新北市人口性別比最低的行政區[10]。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保順里與忠義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1,059人與747人[10]

2021年5月,永和區老年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比率達到20%,進入超高齡社會[10]

族群結構方面,早期永和區的原住民有泰雅族凱達格蘭族,據1717年出版的《諸羅縣志》記載,板橋、中和一帶曾為泰雅族人的活動範圍,至於凱達格蘭族則在雙和一帶有「雷里雷朗社」與「空仔社」等聚落(或稱「繡朗」、「秀朗社」)。舊移民多為清領時期,由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移民入墾的祖先及其後代,有別於鄰近的中和區是以漳州人為主的聚落。新移民的部分,主要分別有戰後時期隨著臺北地區的快速發展,由中南臺灣北漂謀生定居的青壯年人口,亦不乏新婚夫婦與新生兒,以及國民政府遷臺後,由中國大陸遷臺的外省人,其中包括不少大陳島撤退的難民,政府將之安置集中在當地的新生地一帶。

政治

编辑

歷任首長

编辑
永和鎮長
屆次 姓名 任期 備註
1 楊仲佐 1958年4月1日-1958年8月20日 代理鎮長
2 林溪水 1958年8月21日-1965年8月20日
3 孫火木 1965年8月21日-1973年3月31日
4 陳新墻 1973年4月1日-1977年12月29日
5 孫勝治 1977年12月30日-1978年12月31日
永和市長
屆次 姓名 任期 備註
1 孫勝治 1979年1月1日-1982年2月28日
2 1982年3月1日-1986年2月28日
3 林忠榮 1986年3月1日-1990年2月28日
4 1990年3月1日-1994年2月28日
5 林德福 1994年3月1日-1998年2月28日
6 1998年3月1日-2002年1月31日
蔡又嘉 2002年2月1日-2002年2月28日 代理市長
7 洪一平 2002年3月1日-2006年2月28日
8 2006年3月1日-2010年12月24日 民選末任
永和區長
任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1 江美桃 2010年12月25日-2011年2月16日 代理區長
江美桃 2011年2月17日-2012年2月9日
2 蔡麗娟 2012年2月10日-2013年2月9日 代理區長
蔡麗娟 2013年2月10日-2013年3月31日
3 吳興邦 2013年4月1日-2017年8月14日
4 胡合鎔 2017年8月15日-2020年6月9日
5 陳怡君 2020年6月10日-2023年1月31日
6 莊茂坤 2023年1月31日-現任

區政組織

编辑

永和區公所新北市政府在永和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区长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副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13]。經過2021年9月21日調整市議員選區後,永和區為新北市議會第七選區,在市議會的66席市議員中,永和區共選出3席區域市議員(不含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議員)[14]

行政區

编辑

現今永和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58年,將原屬中和鄉的下溪村、中溪村、頂溪村、店街村、潭墘村、秀朗村、網溪村、上溪村等8個村獨立出來,升格為永和鎮,直隸於臺北縣[15]。1979年1月1日,永和鎮改制為「永和市」[16]。2010年12月25日,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永和市改組為市轄區「永和區」,隸屬新北市。

永和區共轄62個里[17],其行政區域分布情形為[18]

次分區 里名
秀朗區 秀朗里 秀林里 秀元里 秀得里 秀成里 智光里 民治里 民生里 民樂里 民富里 民本里 民權里 民族里
秀和里 永元里 河濱里 永貞里 永福里 得和里
潭墘區 店街里 安和里 雙和里 水源里 協和里 永安里 永樂里 大新里 豫溪里 福和里 光明里 潭墘里 潭安里
溪洲區 頂溪里 新廍里 河堤里 網溪里 竹林里 福林里 上林里 桂林里 勵行里 正興里 永興里 中興里 復興里
光復里 上溪里 後溪里 信義里 仁愛里 文化里 永成里 前溪里 中溪里 保順里 保安里 和平里 保平里
下溪里 忠義里 新生里 大同里

其他政府機關

编辑

經濟

编辑

由於永和沒有工業區工廠,產業結構僅為商業服務業,加上1950年代因大量外省籍軍、公、教人員遷入,人口急速增加,逐漸發展為住商混合,並成為臺北都會區的一部分。幅員不大,發展趨於飽和,目前除新店溪河堤外的高灘地之外,幾無任何較具規模的用地,經濟及建設發展非常侷限,呈現明顯的停滯老化。

企業
  • 欣欣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氣經營業者,經營區域計有台北市文山區、新北市中和區、永和區、新店區及深坑區等五個區域,總公司位於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一段。

都市規劃

编辑
 
仁愛公園

永和自中和分出前的1955年即擬定公告都市計畫。原本係根據英國埃比尼泽·霍华德所提出花園城市概念,仿效英國郊區花園城市,將英國都市近郊適應起伏地形的環狀規劃移植至永和區。這個構想中的花園城,原本擁有七個大型公園,公園佔九分之一面積,計畫人口3萬人,狹窄的道路則在公園綠地之間迂迴。

但因永和與快速發展的臺北市僅一橋之隔,戰後湧入了遠超出原先設計的人口,又因都市計畫沒有落實導致過度開發,公園預定地幾乎淪為未經合理管控的高密度住宅用地。最初設計的公園,僅一號公園一部分開發為今仁愛公園,另四號公園因在中永和分治時劃入中和而得以倖存之外,其餘綠地均被挪作學校、機關及住宅用地,形成人口密度過高,路狹人稠的擁擠狀況。

原規劃七座公園現況如下:

目前除大陳新村都市更新外,永和已無可供再發展的大型素地。

文化資產與歷史建築

编辑

文化資產

编辑

歷史建築

编辑
  • 網溪別墅:市定古蹟,位於博愛街七號,中和八景之一[註 2],現為楊三郎美術館。
  • 川端橋:中正橋舊名,連結永和與台北市;今日中正橋之主結構為1972年7月改建。
  • 店仔街福德宮:主祀福德正神,三百多年歷史。
  • 永和保福宮:創建於清道光2年(1822年),為一道教廟宇。主祀保生大帝。

教育

编辑
 
永平高中
 
復興商工

高級中等學校

编辑

國民中學

编辑

國民小學

编辑

新北市立圖書館

编辑
  • 永和分館
  • 永和民權分館
  • 永和忠孝圖書閱覽室
  • 永和保生分館
  • 永和親子圖書閱覽室

社區大學

编辑

醫療

编辑

交通

编辑
 
台北捷運頂溪站
 
永和接駁公車E線(今新北市新巴士F526線)

由於新店溪的阻隔,古時候與臺北市的交通都是靠渡船來維繫,彼時較大的渡口是網溪渡,聯絡溪洲臺北市,碼頭即現今之光復街底,道路兩旁遍植黃槴花,至花開時節香氣怡人。如今藉由中正橋福和橋永福橋等交通要道,中和區交界處幫助民眾往返臺北市與永和區兩地。

永和區與中和區雖然曾經屬於同一個行政區,但分治後道路各自命名,因此如同台灣其他相鄰的行政區,相同路名通常指不同的道路。但也有少數例外,例如兩地的中和路、中山路即為跨區共用門牌系統的道路,其中中山路之永和部分編為「一段」,中和部分編為「二段」。

比較特殊的是,中和區的永和路是通往位於華中橋西邊之中原里的一條小道,因中原里舊稱「永和庄」而得名。該道路形成已有數百年之久,與現今的永和區無關。[21]

捷運

编辑
台北捷運

公共自行車

编辑

鐵路

编辑

永和區境內沒有鐵路(縱貫線)經過,距離最近的鐵路車站即是萬華火車站(約15分鐘)車程以及台北火車站(約18分鐘)車程。

公路

编辑

快速道路

编辑

市道

编辑

區道

编辑

市區街道

编辑
  • 永和路-貫穿永和的主要道路,略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北經中正橋通往台北市,南接中和路聯絡中和區,中途經過樂華夜市,本路段捷運頂溪站周邊是永和最熱鬧的商圈所在;底下有台北捷運中和線通過,亦為市道111號
  • 中和路-連接永和區與中和區鬧區的道路,為中永和的邊界道路,東南側屬中和,西北側屬永和。其中東半段底下有台北捷運中和線通過,公路編號為市道111號。
  • 中正路-位於永和東側;智光商職坐落於此。
  • 中山路-永和新闢的道路,是通往中和最重要的道路,比漾廣場坐落於此。
  • 福和路-經永福橋連接台北市公館地區的主要道路。
  • 自由街-連接本區中和路與福和路。
  • 竹林路-永和區公所坐落於此,並且和永貞路、文化路連結,環繞永和一圈。
  • 林森路-經福和橋連接台北市公館地區的另一條主要道路。
  • 成功路-秀朗地區主要道路,有匝道可以連接上福和橋。
  • 環河路-永和沿著築堤開闢的道路,新北環快沿著本路開闢。
  • 得和路-起自四號公園垂直交中正路.民族路.民權路.永元路.民生路.止於成功路其上有秀朗國小
  • 永貞路-西起仁愛公園,東至竹林路、福和路口,為永和最重要的東西向幹道。
  • 安樂路-為永和區與中和區的邊界道路,東側為永和,西側為中和。該路從前係永和溪州地區通往中和南勢角地區的重要道路,自從中正路建成後,因道路彎曲狹窄,失去競爭性,已降為次要道路。

聯外橋梁

编辑

客運

编辑

捷運接駁公車

编辑

聯營公車

编辑

新北市區公車

编辑

快速公車

编辑

新北市新巴士(免費社區巴士)

编辑
  • F521線(A線)(仁愛公園-永平路口)
  • F522線(B線)(捷運頂溪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
  • F523線(C線)(永平國小-保順新生路口)
  • F525線(D線)(新北市立圖書館永和民權分館-遠東愛買
  • F526線(E線)(民本里-民樂里)

國道客運

编辑

內科通勤專車

编辑

南軟通勤專車

编辑

休閒旅遊

编辑

景點

编辑

特色街道

编辑
  • 韓國街:位於中興街,沿線以許多韓國舶來品店家為主要特徵。
  • 藝術街:位於博愛街,因楊三郎美術館之故,整理為人行步道,假日有時有藝文活動表演。
  • 美工材料街:位於秀朗路, 因復興商工美工設計相關科系之故,開了頗為密集的店家。
  • 家具街:位於中正路與中和區交界處(中和區宜安路以南、中正路2巷以北),與中和區安樂路共同組成許多平價的家具店。
  • 民俗街:位於店仔街福德宮前廣場。

購物商場

编辑

表演場地

编辑

文學中的永和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當初原先擬定叫「中興鎮」,但因與中興新村有同名之嫌而作廢此議[6]:445
  2. ^ 「中和八景」命名時,永和尚未成為獨立的行政區,因此當時均通稱為中和。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來源
  1. ^ 1.0 1.1 1.2 林聖欽、王怡茹、程惠筠、洪偉豪、白偉權、王慈妤、陳碧雯、殷豪飛、林其民、廖婉彤、林雅雯、王又幼、李其鴻、莊惠如、張伯鋒、孫細、歐又華、李敏慧. 陳國川 , 编.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縣 初版. 南投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3-09. ISBN 978-986-03-7769-9. 
  2. ^ 歷史沿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永和區公所
  3. ^ 《Kaartje van Tamsuy en omleggende dorpen, zoo mede het eilandje Kelang》(《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又稱《大臺北古地圖》),1654年(荷蘭語
  4. ^ 《第三章 新店溪與大漢溪流域:一九號至三十號地圖解讀》. [2008-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7). 
  5. ^ 5.0 5.1 5.2 《台北縣地區綱要計畫-永和區建設發展計畫》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4-11-19.
  6. ^ 6.0 6.1 6.2 6.3 6.4 劉寧顏(總纂)、王世慶. 《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06-30. 
  7. ^ 〈民國四十六年永和鎮人口資料〉,《永和市誌》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4-11-20.
  8. ^ 盛清沂,《重修中和鄉誌》
  9. ^ 細說永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永和區公所
  10. ^ 10.0 10.1 10.2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人口計算機.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11. ^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 第三篇·住民篇. 《永和市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市公所. 2005 (中文(臺灣)). 
  12.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4-30].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13. ^ 區所介紹-組織架構. 新北市永和區公所.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 (中文(臺灣)). 
  14. ^ 選區議員-議員介紹. 新北市議會.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7) (中文(臺灣)). 
  15. ^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2005,第235-236頁.
  16. ^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2005,第237頁.
  17. ^ 《第 12 任 總統(副總統)選舉 候選人得票概況》,選舉資料庫網站. [2008-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18. ^ 施添福 2013,第1004-1006頁.
  19. ^ 《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畫之移植與形構》,廖盈琪,1998,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20. ^ 翁聿煌.〈台北都會〉金甌永和分部熄燈 莊敬高職將進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6-08-05
  21. ^ 台灣堡圖,1904年
條目
  1. ^ 臺灣行政區人口密度表
書籍
  • 盛清沂等編纂. 《永和鎮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鎮公所. 1965 (中文(臺灣)). 
  • 盛清沂等編纂. 《重修永和鎮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鎮公所. 1973 (中文(臺灣)). 
  • 吳學明等編纂. 《永和市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市公所. 1986 (中文(臺灣)). 
  •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永和市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市公所. 2005. ISBN 986-00-1148-6 (中文(臺灣)). 
  • 施添福等編纂. 第十九章·永和市.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縣》.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3. ISBN 978-986-03-7769-9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