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伯嚭

中国先秦历史人物,春秋吴国政治人物

(?—前473年?),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於楚國貴族,夫差時期太宰,人稱太宰否[1]

伯嚭
本名氏:伯
名:嚭
逝世一说前473年
国籍楚国吴国
别名伯否、太宰嚭、太宰否
活跃时期春秋时期

簡介

编辑

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親伯郄宛是楚王左尹,後來被楚国令尹囊瓦(子常)所殺,並族滅。伯嚭逃難到吳國,得到吳王阖闾寵信,屢有升遷,直至宰輔[2]伯嚭任吳國太宰,然貪財好色,忌功嫉能,與伍子胥不和。前494年,吳國擊敗越國時,越文種帶著美女珍寶,暗中獻給伯嚭,伯嚭收受了賄賂。後來伯嚭竭力勸說夫差受降,使得勾踐免於一死。前484年,伯嚭陷害伍子胥勾结齐国,伍子胥被迫自刎而死。他在主政下,吴国日趋腐败。[3]

前473年,越王勾踐再次率師伐吳,夫差兵敗自殺。勾踐進入姑蘇城,上據吳王舊宮,百官稱賀,伯嚭也在朝列中,自以為以前曾於勾踐有周全照顧之功,因此面有得色,向勾踐拜賀。勾踐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賂,與己比周(與越國勾結)”誅殺之。[4]但據《左传》記載,伯嚭非但没有被越王勾践杀死,而且还做了越国的太宰;前471年,鲁国季孙肥曾贿赂伯嚭。[5]

孔子弟子子貢評論他是:“『太宰否』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

江浙一帶,多有用“伯嚭”來形容某一類人。如作爲春秋時期吳國核心區域的蘇州無錫地區便有將奸佞之徒稱呼為“伯嚭”的説法。在寧波話中“伯嚭”指花言巧語、誇誇其談、好說假話騙取私利的人。[6]金華話中“伯嚭”指善吹牛、愛說空話的人。[7]

世系

编辑
 
 
伯宗
 
 
 
 
 
 
 
 
 
 
 
 
伯州犁
 
 
 
 
 
 
 
 
 
 
 
 
伯郤宛
 
 
 
 
 
 
 
 
 
 
 
 
伯嚭
 
 

注釋

编辑
  1. ^ 據載當時陳國也有太宰嚭;《禮記·檀弓》記載:“吳國出兵伐陳國後回師,陳太宰嚭使於師。”疑誤。《容齋隨筆》說:“按嚭乃吳夫差之宰,陳遣使者正用行人,則儀乃陳臣也。”
  2. ^ 《史記·伍子胥列傳》曰:“楚誅其大臣郤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孫伯嚭亡奔吳,吳亦以嚭為大夫。”
  3. ^ 《漢書·地理志下》載:“至子夫差,誅子胥,用宰嚭,為粵王句踐所滅。”
  4. ^ 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
  5. ^ 左传》哀公二十四年:“闰月,公如越,得大子适郢,将妻公,而多与之地。公孙有山使告于季孙,季孙惧,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明人筆記《識小錄》認為:“越王入吳而誅宰嚭俱非實錄。”
  6. ^ 湯珍珠、陳忠敏、吳新賢. 寧波方言詞典.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 297頁. ISBN 7-5343-3120-X (中文(繁體)). 
  7. ^ 曹志耘. 金華方言詞典.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244頁. ISBN 7-5343-2881-0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