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奶茶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奶茶
别称乳茶
备注饮料

奶茶,是一种将(或奶精、冲泡奶粉)混合的饮料,可加以调理饮用,世界各地都可见到其踪影,而此饮料的起源和制作方式则因各地特色有所不同。

种类

[编辑]

袋泡式奶茶

[编辑]

袋泡式奶茶,是将茶叶与奶粉包覆在棉纸袋中,所制作而成的袋泡式奶茶;有别于一般市面上常见的即溶奶茶。一般来说,茶叶即使完成了所有的烘培过程后,还是会有发酵的情况产生,所以茶叶要在保存的时间内使用完,才能喝到最佳风味。而茶叶与糖、奶精放在一起,更容易加速发酵的情况,因此得靠特别的技术才要克服这样的问题——稳定茶叶的状态,保持最佳的风味。

罐装、瓶装奶茶

[编辑]
日本罐装奶茶产品

通常由工厂大量制造并贩售到各销售店,像是便利店、量贩店、杂货店、直营店等。 配方通常是红茶牛奶混合在一起,有些地方也会改成其他茶类作为代替。

成分通常也基于普通奶茶口感为主,像是生乳、茶叶、糖、水,其余如奶粉、脂肪酸甘油酯等人工添加物。市面上的罐装、瓶装奶茶极多。

世界各地的奶茶文化

[编辑]

中国大陆

[编辑]

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等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蒙古奶茶砖茶牛奶(或羊奶马奶)、牛油煮成,加调理使味道偏咸[1]。 自2000年左右,台湾的珍珠奶茶传入中国大陆,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当地不断推出新口味的奶茶、水果茶和奶盖茶等创新饮品,并提供多样化的配料选择,统称为新式茶饮[2]。2018年起,奶茶品牌开始采用网红营销策略,使得部分城市门店顾客络绎不绝。尽管消费者有多达两千种的搭配选择,但销量最高的依旧是珍珠、红豆和布丁这三种经典配料[3]。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茶饮品牌开始区分不同的档次,从使用红茶粉和奶精的低成本产品,到采用新鲜牛奶和现场煮制的高级奶茶,甚至高端茶叶如大红袍龙井茶也成为一些品牌的选用。[4]

香港

[编辑]
一杯热的港式奶茶
冰镇港式奶茶

港式奶茶是香港的茶类饮料,是普罗大众外出用餐时最常喝的饮品之一,有调查称香港人每日饮用超过250万杯奶茶[5]。香港的快餐店茶餐厅的餐点常把奶茶作为配餐的饮料一起发售,而且不一定只配合西餐饮用,吃广东菜或咖喱餐都可喝港式奶茶。当地饮用奶茶的习惯源于英国的下午茶,但制法有所不同,以红茶混和浓鲜奶加糖制成,用乳量及糖分较多,冷热饮均可。这种奶茶在澳门也十分常见。

港式奶茶又称为“丝袜奶茶”,原因是用作过滤奶茶的棉纱滤袋经红茶浸泡后,颜色与外观犹如丝袜。据说以棉纱茶袋滤过的红茶更浓郁及细滑,茶味更均匀[6],成为港式奶茶的特点。港式奶茶之后演化出其他茶类饮料,把港式奶茶和咖啡混和一起便成为鸳鸯[7],而茶走是指用港式奶茶的冲茶方法,但使用炼奶代替淡奶及白糖[8]

台湾

[编辑]

起源于台湾珍珠奶茶,则于奶茶中内加入煮熟后外观乌黑晶透的粉圆,遂以“珍珠”命名[9],另可加入布丁椰果仙草等各式配料,调制特殊风味。珍珠奶茶已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象征,台湾人甚至将每年的4月30日设为全国珍珠奶茶日。[10]

奶茶在台湾传统、现代的早餐店为菜单必备选项之一。

台湾传统早餐店的奶茶通常加入奶精以及红茶混合而成,成分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11]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编辑]

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奶茶称为“拉茶”,制作方法与香港奶茶差不多,唯多一道“拉”的程序,已成为讲技巧的一门手艺。所谓“拉茶”即是将已煮好的奶茶由一个器皿高空倒入另一个器皿中,此过程会被重复数次,高度的冲力被认为可以激发奶茶浓郁之香气并使之滑润均匀[12]。但亦有人指这些工序欠缺卫生考量,可能对奶茶的品质构成负面影响。

早在珍珠奶茶流行之前,马来西亚部分地区就出现过在咖啡或奶茶加入沙谷米的饮用方式,只可惜并未流行起来,一直到珍珠奶茶的流行才再次有店家销售加入沙谷米的奶茶,然而沙谷米虽有价格优势但不如粉圆清香Q弹,始终成不了主流

英国

[编辑]

传统的英式奶茶以红茶为基础,只用少量牛奶,不用鲜奶油,有时亦会加糖。茶杯的体积较少,一般于早餐、下午茶或晚餐后聊天时饮用。

泰国

[编辑]

先用刚滚开的热水冲泡茶叶,再将炼乳加入茶汤,通常都会再加入一种一半鲜奶,一半奶油调制成的乳品[13]

印度

[编辑]

马萨拉茶印地语:मसाला चाय, 直译“混合香料茶”)是一种以红茶叶( 如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 )为主,再加入香料及药草调味的饮品,其特色为浓郁的香味。源自于印度,目前已为世界所盛行的饮品。传统以绿色小豆蔻荚肉桂丁香粉黑椒粒与红茶叶熬煮,但现今已有茶包、冲泡粉及浓缩粉的形式。

健康问题

[编辑]

奶茶多饮可能会伤胃,因为红茶茶叶含有较高的单宁酸,容易刺激肠胃蠕动。大量摄取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引起尿频、心悸及失眠等问题。全脂牛奶的营养丰富,但脂肪含量较高,不可摄取过量,天然牛奶本身含有反式脂肪酸,大量饮用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市面售卖的预先包装及杯装奶茶饮品为了产生比加入牛奶更幼滑的口感,以及基于成本和存放的考虑,故此常以奶精代替牛奶,不但缺乏由牛奶提供的营养及矿物质,也有高脂肪问题,部分奶精因为含有氢化植物油,导致其反式脂肪酸甚至比牛奶更高[14][15]。此外,手摇、瓶装及罐装的奶茶饮品[16],因为冷饮比热饮需要加入更多糖分才可以产生相同的甜度[17],所以会有过量摄取糖分的问题[18]

奶茶联盟

[编辑]

因为台湾泰国香港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奶茶饮料,三地的社群在2020年成立了一个虚拟的政治联盟——奶茶联盟,并且在2020年—2022年泰国示威中走向现实[19]推特也为此设立专有符号,至2021年印度缅甸的社群也参加联盟[2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张华明. 浅谈蒙古族的茶文化. 茶叶通讯. 2012, 39 (3): 50-52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2. ^ 2019-2024年 中国新式茶饮 行业研究报告 (PDF).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08). 
  3. ^ https://www.foodaily.com/articles/18491. 每日食品. 2018-08-27 [2023年11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4. ^ 奈雪的茶联合非遗大师推“大红袍奶茶” 13道工艺打造“状元品质”. 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5. ^ 港人日饮奶茶250万杯
  6. ^ 地道文化 絲襪奶茶始祖 公開沖茶秘技. 苹果日报网站. 2006-10-13 [2011-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2). 
  7. ^ Coffee or tea? Order a yuen yeung – the off-menu, half-half hybrid served at cafes across Hong Kong. SCMP. 2019-08-12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8. ^ 港式奶茶冷知識 點解奶茶要落糖和奶?. 香港经济日报. 2016-12-14 [201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9. ^ HUB, LINE. 珍珠就是粉圓(請說三次),兩者竟然只有這裡不同!. LINE HUB.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10. ^ ABoxTik. Top 20珍珠奶茶推薦排名!. aboxtik.com. 2023-09-27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4) (中文(繁体)). 
  11. ^ 喝早餐店奶茶必跑廁所? 華視獨家揭密. 华视新闻网. [2019-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8) (中文(台湾)). 
  12. ^ 存档副本. [2020-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13. ^ 「泰國奶茶,就這麼簡單!」. ETtoday新闻云. [2019-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8) (中文(繁体)). 
  14. ^ 文耀伦, 陈玉莲. 【職場健康】麥當勞日派千杯奶茶 切記適可宜止 免得致肥又傷胃. 香港01. 2018-05-16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中文(香港)). 
  15. ^ GTV八大电视, GTV新聞 刺激腸胃蠕動 早餐喝奶茶易拉肚子 2017060301, 2017-06-02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16. ^ 調製茶類飲品暗藏高糖危機 5款糖分超出每日攝取上限. 选择月刊 (消费者委员会).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17. ^ 凍檸茶VS奶茶 茶餐廳邪惡凍飲糖分比拼.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18. ^ 台式飲品糖含量 最高達14粒方糖!1杯珍珠奶茶已超標.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19. ^ 黃之鋒等香港民主派人士聲援泰國示威 「奶茶聯盟」走進現實政治. BBC. 2020-10-20 [202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1). 
  20. ^ 推特“奶茶联盟”符号引热议 背后有何政治含义?. ABC News. 2021-04-12 [202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