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楊廷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杨廷理
楊廷理
宜蘭昭應宮裡的前臺灣道楊廷理像
宜蘭昭應宮裡的前臺灣道楊廷理像
 大清臺澎兵備道加按察使銜兼提督學政
籍貫廣西柳州馬平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清和,一字圓泉;號雙梧,又號水覃、半緣、甦齋、更生
室名雙梧居
出生乾隆十二年三月初九日(1747年4月18日)
 大清廣西左江鎮
逝世嘉慶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1813年10月22日)(66歲)
 大清臺灣府城
墓葬 大清廣西柳州府馬平縣三江塘之左
配偶妻,歐陽氏。妾黃氏、程氏、杜氏、蘇氏
親屬祖父楊標。父楊剛。子楊立先、楊立元、楊立允、楊立冠、楊立亮、楊立旭
出身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科拔貢,次年以拔貢生入京,七月朝考一等一名
經歷
福建归化、侯官知县,臺灣南路理番同知,臺灣知府、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噶瑪蘭廳暫攝通判
著作
《議開蛤仔難節略》、《知還書屋詩鈔》

楊廷理(1747年4月18日—1813年10月22日),清和,一字圆泉雙梧,又号水覃半緣甦齋更生廣西柳州馬平縣人,乾隆十二年生於廣西左江鎮署,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貢。著名學者、詩人、官吏。曾多次擔任臺灣清治時期臺灣知府臺灣道道臺。一生三進臺灣,三任臺灣知府,五入噶瑪蘭,為噶瑪蘭廳成功設治的最大推手,後世尊稱其為「開蘭名宦[1][2][3][4]

生平

[编辑]
臺南藥王廟內,楊廷理於乾隆五十三年題贈的「福壽我民」匾

楊廷理生於乾隆十二年三月初九(1747年4月18日),為家中第三子,父親楊剛廣西南寧府左江鎮總兵。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娶妻歐陽氏。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拔貢生入京,七月朝考一等一名,以知縣見用,簽發福建。冬季到閩,初任歸化縣縣令,先後調署寧化縣侯官县、兼護福防同知[5]。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任龙岩州知州兼通判[6][7][8]。任內表現優異,乾隆五十年被奏升為臺灣府南路理番同知,是其一生三渡臺灣的開始。

在臺治績

[编辑]
臺南祀典武廟右側廟門內,由楊廷理所書的「重脩郡西關帝廟碑記」石碑
臺南祀典武廟,由楊廷理題贈的「大丈夫」匾額
楊廷理所立之「改建臺灣府城碑記」(臺南南門公園碑林

乾隆五十一年八月二十(1786年10月11日)到臺灣擔任臺防同知,不久即面臨林爽文事件,募義勇協助平定。此為其首次抵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二月兼理臺灣府知府,五十二年八月署,十月實授知府一職。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護任臺灣道,十月回任知府。捐俸接續鄉賓黄世景重修府城上帝廟之事[9]。乾隆五十六年五月署臺灣道,六月實陞。五十九年正月加按察使銜。林爽文事件後,有感於臺灣府城原有的植竹、木柵城牆防禦能力低,於是以土石重修臺灣府城城垣,是臺灣土石城牆的首例[10]

乾隆六十年(1795年)三月十日陳周全事件發生,楊廷理帶兵解救斗六,並收復彰化鹿港兩地,俘陳周全,事件於十九日吿平定。同年,遭福州府知府控昔日侯官县知縣任內倉穀虧空,遭押解入京審訊,因私刻年譜而獲罪[11]。嘉慶元年判謫戌伊犁六年。

臺南祀典武廟主殿內,由楊廷理於嘉慶年間所書的楹聯,簽名下三方署印"甦齋廷理"、"更生"、"六年萬里歸人"

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楊廷理從伊犁赦還回籍。因尚積欠官餉,而無法復職。嘉慶八年冬至十年秋,寓居廣州、柳州。後來在臺灣仕紳資助及親友借資下,成功降捐知府。嘉慶十一年(1806年)九月補授臺灣府知府,派任前嘉慶皇帝召見,楊廷理直言應當開蘭,上諭:「稟商督撫」。十二月十一日,抵臺南府城就任知府,此為其二次抵臺[12]

開蘭歷程

[编辑]

嘉慶十二年九月九日自艋舺出發從山路入噶瑪蘭,與水師總兵王得祿合擊驅走佔領基隆噶瑪蘭蘇澳海賊朱濆,此為其首次抵蘭。任務完成,於十月十日返抵台南府城,卻接到聖旨要其內渡返回。於嘉慶十三年四月內渡。嘉慶十四年(1809)八月,以「候補知府」身份渡臺處理漳泉械鬥,此為其第三次抵臺[13][14]

嘉慶十五年,與來臺查辦漳泉械鬥案後續事宜的閩浙總督方維甸隨行,在艋舺遇到噶瑪蘭頭目請求收治版圖,方維甸授與楊廷理18條創始事宜準則,派其入蘭辦理[15]。四月五日,楊廷理再次入蘭悉心勘查,籌劃蘭事,在這段時間首次劃定蘭城規模方位並「植竹為城,環以九芎樹木」[16],待至十月返。嘉慶十六年元宵,楊廷理陪同臺灣道張志緒勘查噶瑪蘭,此為其第三次入蘭,於三月返府城。同年三月-五月署淡水廳同知。九月,噶瑪蘭水災沖毀田園,楊廷理趕往勘災,同時繼續規劃噶瑪蘭各項事宜進度,這是他第四次入蘭。十二月回府城,任「臺灣知府」。

嘉慶十七年(1812)初,朝廷核准設立噶瑪蘭廳。六月初八,楊廷理卸任臺灣知府,待令內渡後補建寧府知府。八月,噶瑪蘭廳正式設治,首任通判翟淦。設治初期,噶瑪蘭居民突發漳粵糾紛,楊廷理於八月底再次入蘭,協助翟淦平爭,並稍停輔佐開蘭事宜[17] 。九月初,奉檄暫攝通判一職,至十二月十日卸委[18],此次入蘭期間建成仰山書院。這是他第五度入蘭[5]

逝世

[编辑]

嘉慶十八年(1813)初,因左臂風恙向上級請假調理三個月,暫不赴任建寧府知府。然而假單批回來,指示其身為噶瑪蘭創始章程執行人,在蘭地未穩之前不宜內渡赴任 [5]。遂於府城待命、養病。養病期間,《東遊草》完稿付刊,《勞生節略》、《議開後山噶瑪蘭節略》定稿。嘉慶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1813年10月22日)卒於臺南府城[19]。靈柩由家屬運回中國廣西柳州,於嘉慶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安葬[20]。楊廷理六子杨立旭後來舉孝廉方正,道光己酉(1849年)舉人,立有功績官拜高位。同治十年(1871年),其六子茲請孫衣言撰寫其父墓誌銘[21]、請王拯撰寫其父墓表[22][23]

後世紀念

[编辑]
昭應宮三大老神像,居中者為楊廷理(上書「台灣知府兼辦開蘭主事楊廷理大老爺」
臺南總趕宮的楊廷理長生祿位
頭城開成寺城隍廟吳沙像,像後為楊廷理長生祿位

楊廷理一生三次渡臺,五次入蘭。平定天地會陳周全起事、驅走海盜朱濆,於任內成功規劃籌設噶瑪蘭廳。多次擔任臺灣府知府臺灣道道臺。多地鄉親感念其功,供奉其長生牌位或神像。

軼聞

[编辑]
  • 相傳楊廷理把陳周全祖墳風水敗壞,是為「楊雙梧奉敕敗地理」的臺灣民間傳奇[24]。另外民間也流傳有楊桂森的「楊本縣敗地理」、以及嘉慶君遊台灣泉州地理師楊桂參故事。這幾個傳說在民間口耳相傳之下已經糾纏不清[25]
  • 「三楊開泰」史事: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正烈,12月臺灣知府孫景燧率兵北上殉難,於是由同知楊廷理暫代知府,堅守府城。翌年一月,改派福州海防同知楊紹裘暫署知府;三月,清廷正式派楊廷樺為臺灣知府,楊紹裘協理軍需局。知府楊廷樺、軍需局楊紹裘、同知楊廷理,三位楊姓知府級人物同在府城。百姓們認為是好兆頭,爭相走報:「三陽(楊)開泰,賊不足畏也!」於是民心士氣大振,府城之危解[26]

著作

[编辑]

家族

[编辑]

祖父,杨标,祖居江西南昌瓦子阁。自从征自南昌至广西,遂占籍马平县,隶籍广西提督标营。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从征八排,卒于军中,赠武信骑尉。祖母刘氏[4][30]

父,杨刚,字体乾,官至广西左江镇总兵。大母孟氏,誥封夫人。生母张氏,乾隆十年(1745年)嫁杨刚,“以贤淑名”,誥封夫人。继母王氏,封恭人

廷理兄弟三人。长兄杨廷培,次兄杨廷美。姊妹杨略贾。

妻,欧阳氏,柳州人,广东布政使欧阳永裿之女,生次子立元、四子立冠,诰封恭人。妾黄氏,生长子立先,以子得赠孺人。妾程氏,生第三子立允。杜氏,生第五子立亮。苏氏,生第六子立旭,以子得赠孺人

生6子。楊立先,附貢生。楊立元,增廣生。楊立允,廩膳生。楊立冠,嘉慶十四年進士,詩人,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十六年夏病逝。楊立亮,貢生,整理其父詩集为《知还书屋诗钞》、重刊《东瀛纪事》、《创闿噶玛兰纪略》。楊立旭,道光己酉舉人,練勇捍賊立功於鄉,得官山西陽高知縣,光緒二年任山西霍州州牧,廉洁自持,任內主編《直隶霍州志》二卷,光绪十六年退休後回柳州主持柳江书院[31]

孙可考其名者14人。列名于楊廷理墓碑文者12人:慶宗、慶安、慶宇、慶寅、慶寀、慶寧、慶富、慶寬、慶宁、慶宓、慶定、慶宏。慶宜、慶宣2人见于杨廷理〈將抵都門〉一诗[32]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宜蘭縣史館. 楊廷理五度入蘭. 淡蘭古道.百年故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中文(臺灣)). 
  2. ^ 黃育智. [歷史回想].開蘭第一功臣─楊廷理的噶瑪蘭經歷.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中文(臺灣)). 宜蘭的開發,更重要的一位功臣人物則是楊廷理。楊廷理一生三次來台,五次進入噶瑪蘭……終於使噶瑪蘭設治……其對宜蘭的貢獻遠超過吳沙。 
  3. ^ 黃典權、林文龍、莊永明、李國俊、邱正略.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 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06-30: 150-152 [2020-09-04]. ISBN 957-02-17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4. ^ 4.0 4.1 杨廷理. 中文百科. [202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中国大陆)). 杨廷理(1747~1813),字清和,号双梧,马平(今柳州)人,拔贡出身。历任福建归化、侯官知县,台灣南路理番同知,台湾知府、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建宁知府,卒于未赴建宁知府前。 
  5. ^ 5.0 5.1 5.2 陳進傳. 大清來治-楊廷理五度入蘭略考. 廖英杰 (编). 「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 宜蘭縣文化局: 195–225. 2000-08 [202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6. ^ 编纂委员会. 《福建省情资料库》. 福建: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1年. 
  7. ^ 人物介紹-楊廷理. 140.112.114.11.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8. ^ 潘茨宣; 蒙卫芝. [重拾广西文化的自信]开兰名宦杨廷理. 广西日报. 广西新闻网. 2007-08-15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中文(中国大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开发台湾东北部噶玛兰(今台湾宜兰)的,是一位柳州人,被称为“开兰名宦”。他一生从政、功绩卓著,曾三次出任台湾知府,深受台湾人民爱戴 
  9. ^ 卓克華. 《從寺廟發現歷史─台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 揚智文化. 2003-11: 頁246. ISBN 957-818-526-X. 
  10. ^ 黃典權; 葉英; 賴建銘. 監修:蘇南成 , 编. 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 臺南市: 臺南市政府. 1979-02-28: 220–221 [202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臺灣)). 
  11. ^ 臺南歷史名人-楊廷理. 台南美食地圖. (原始内容 (html)存档于2020-09-06) (中文(臺灣)). 乾隆60年(1795)7月,卻以剛斷個性而遭忌、倉穀虧空而受累、私刻年譜而獲罪,終遭謫官。 
  12. ^ 何培夫. 楊廷理臺灣治績考 (pdf).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 1982-09, (9): 285–373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05) (中文(臺灣)). 
  13. ^ 何培夫. 楊廷理開蘭治績及其風範. 臺灣文獻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83-09, 34 (3): 93-114 [202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臺灣)). 
  14. ^ 李致穎; 指導教授:林淑慧. 楊廷理的行旅經驗與台灣論述.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0 [202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15. ^ 黃于玲. 從清代邊域統治理論看噶瑪蘭廳之設治 (pdf). 宜蘭文獻雜誌 (宜蘭縣文化局). 2004-03, 67 (68): 55–81 (中文(臺灣)). 以清代噶瑪蘭廳的設治為例,從多位在野人士及執行官員的考量中可以發現,早期高層官員擔心設治經費欠缺與開發導致番漢衝突而反對楊廷理等官員的收入版圖意見。但在歷經影響清廷東南海防國防甚鉅的蔡牽、朱濆之亂後, 這些高層官員,甚至仁宗皇上自己都不得不對噶瑪蘭當地以及可能延伸影響到的台灣地區的治安憂心忡忡,加上當地已墾田園所潛在的豐富稅收,終於促成了噶瑪蘭廳的設治。 
  16. ^ 噶瑪蘭廳志.卷二.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 城池:蘭城為五圍適中之地,有民居兩列,皆東向,餘悉新墾田。初無城寨,嘉慶十五年收入版圖,委辦知府楊廷理始植竹為城,環以九芎樹木。十七年冬,新任通判翟淦加栽莿竹,並搭四門吊橋各一座。 
  17. ^ 陳進傳. 清代噶瑪蘭廳的建置 [The Establishment of Kehma-lan Ting (County) in Ch'ing Dynasty] (PDF). 宜蘭技術學報. 人文及社會專輯. 2002-12-01, (第9期-人文及社會專輯): 1–16 [2020-09-07]. doi:10.6179/nit.lam.2002.09.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31). 設廳初期的另一件公案,是開蘭首任通判定位落在誰家。從現存文獻推論, 翟淦較早發佈借署通判,雖是首任卻為人忽略,反倒看重楊廷理的各項有利條件 使其越過翟淦,成為首任通判。 
  18. ^ 噶瑪蘭廳志.卷二.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 噶瑪蘭通判(嘉慶十五年四月開疆,十七年八月各員到任)。……翟淦……十七年八月初十日借補……。楊廷理……,十七年九月初八日接鈐記任事。臘月初旬卸委。 
  19. ^ 杨越. 广西发现杨氏家族墓葬 杨廷理身后迷团破解. 国学网. 光明日报. 2001-02-20. (原始内容 (html)存档于2020-09-04) (中文(中国大陆)). 杨廷理墓位于柳州市通往洛维园艺场的公路右侧,距市区约二至三公里。墓呈园形,青砖围砌,墓高近200 厘米、径约400 厘米,墓体部份青砖被拆除,有陈旧盗洞。墓碑完好,上刻“皇清浩授朝议大夫显考双梧府君杨公之墓”(杨廷理号“双梧”)。据碑文所载,杨廷理卒于嘉庆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墓筑于嘉庆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由此推断,杨廷理病逝于台湾后,其家人将其灵枢运回柳州安葬。 
  20. ^ 宋澤萊. 細讀楊廷理《東游草》裡的幾首詩─並論台灣傳奇文學中的「英雄的旅程」. 《台灣文學三百年續集:文學四季變遷理論的再深化》. 臺灣: 前衛出版社. 2018-03-01 [2020-09-03]. ISBN 97895780183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中文(臺灣)). 這個人也有他的致命傷: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十年,四十九歲),在台灣當台灣府護理時,被揭發以前在福建省擔任侯官縣令時,曾替前任縣令掩飾虧空罪行,因而被判發配伊犁充軍,將近七年。充軍後,又回到台灣當官,仍發生疑似貪瀆事件,使得滿清朝廷一直不敢委派重任給他,甚至還頗輕忽他的種種請求,終致於客死在台灣,最後遺體才運回中國大陸安葬。 
  21. ^ 孙衣言. 台灣府知府前台澎兵備道馬平楊君墓誌銘 (html). 星汉的小雷音寺. 2010-08-06 [202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4) (中文). 銘曰:海東毗舍,為鄙洪荒。箐林萬古,睢盱豺狼。侏𠌯魋結,今也膠庠。誰始實啟?曰太守楊。太守之才,在難以良。輣梯滿野,君城屹強。后遂倚君,屢披谲猖。三絕大海,危帆巨樯。卒勞不復,尸其蒸嘗。長蛇薦食,穴君之鄉。紛紛脫死,紫綬銀章。嗟君其逝,君不可忘。 
  22. ^ 周潇男; 刘汉忠. 深受台湾人民爱戴的清朝知府杨廷理墓表在京发现. 中新社-中国新闻网. 柳州: 新浪网. 2005-09-27. (原始内容 (html)存档于2020-09-04) (中文(中国大陆)). 这件《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台湾知府马平杨公墓表》完成于清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八月,是王拯晚年寓居桂林时应杨廷理第六子杨立旭之请而撰寫...表中称赞杨廷理“历官前后三十年,常不离台湾。性故伉烈,多大略,尝屡濒危而气弗稍挫”,指出了杨廷理一生功业的性格基础。 
  23. ^ 王拯. 皇清誥授中憲大夫臺灣府知府 前臺澎兵備道加按察使銜兼提督學政馬平楊公墓表 (html). 星汉的小雷音寺. 2010-08-06 [202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4) (中文). 同治十年秋八月朔日,年家子王拯表 
  24. ^ 林坤瑋. 頭城開成寺 城隍廟合建大廟. 中華日報 (宜蘭). 2015-09-21 [202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9) (中文(臺灣)). 開成寺的特色,吳沙神龕中,陪祀台灣知府楊雙梧長生祿位與其他開蘭先賢祿位,為台灣歷史古物。楊為官清正,於任內設噶瑪蘭廳,頗為宜蘭人所重,另外也有「楊雙梧奉敕敗地理」的台灣民間傳奇故事。 
  25. ^ 說書人YANG. 楊本縣敗地理. 芳草文學。台灣古典詩賞析. Blogger. 1999-03-22 [202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楊本縣」即為楊桂森,於嘉慶十五年到十七年間(一八一0年至一八一二年),曾調任彰化知縣兼鹿港同知。...由於「楊本縣敗地理」與「嘉慶君遊台灣」的傳說多相重疊,所以在嘉慶君的故事中,就曾數度提到一位泉州地理師「楊桂參」,到處破壞地理。其實,楊桂參就是楊桂森,只是因為傳說訛誤,導致兩則傳說糾纏不清。 
  26. ^ 林文龍. 羊年談臺灣史的「三陽(楊)開泰」.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5-01. (原始内容 (html)存档于2020-09-07) (中文(臺灣)). 上述「三楊」,楊廷理大名鼎鼎,功在臺灣,而楊紹裘也政績斐然,名垂不朽。至於楊廷樺為了不忍株連百姓,而斷送前程,仍值得後人景仰,無怪乎民間會讚譽他們三人為「三陽(楊)開泰」了。 
  27. ^ 林麗鳳; 指導教授:黃美娥. 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2006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28. ^ 《知还书屋诗钞》出版. 柳州地情网. 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中国大陆)). 此次整理出版的《知还书屋诗钞》含道光十六年(1836年)杨廷理之子杨立亮请友人许乔林据原刊本各种“重加编校”的《知还书屋诗钞》十卷,另将嘉庆十一年(1806年)刊印的《再来草》一卷、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刊的《东瀛纪事》一卷和《噶玛兰纪略》(《议开台湾后山噶玛兰即蛤仔难节略》)一卷一并收入。 
  29. ^ 柳集版本丛考. 《广西地方志》. 2018-03-25 [202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6 (中文(中国大陆)). 双梧居本《柳河东先生集》,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辑刻者杨廷理(1747-1813年),字清和,柳州人,拔贡生,曾三任台湾知府,官至台湾道,加按察使衔。……板心题“双梧居藏板”。书前有杨廷理《重刻〈柳河东先生集〉序》、《重刊〈柳河东先生集〉凡例》。卷端题名:“明槜李蒋之翘校辑,柳州杨廷理重刊。”序前后刻“天风海涛”、“杨廷理印”、“字清和,一字圆泉,号双梧,又号水覃”、“广西人”诸木印。……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午冬十月,柳州后学杨廷理双梧氏题于海东试院。 
  30. ^ 刘汉忠. 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编. 《杨廷理年谱》.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08-01. ISBN 978-7536727007 (中文(中国大陆)). 
  31. ^ 黄明. 《四书离句》广西地方文献的一朵奇葩 (pdf). 图书馆界 (广西图书馆學會). 2005-12, (4). 1005-6041(2005)04-0038-04 (中文(中国大陆)). 
  32. ^ 楊敏慧; 指導教授:林葉連. 清領時期-楊廷理. 《全臺詩》友誼詩作研究 —明鄭時期至清領時期 (PDF). 嘉義: 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3-06: 26-3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9-28) (中文(臺灣)). 
  33. ^ 謝靜. 台灣宜蘭參訪團來廣西柳州拜謁楊廷理墓. 自立晚報. 2019-05-15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中文(臺灣)). 

任職

[编辑]
官衔
前任:
陳惇
汀州府歸化縣知縣
乾隆四十四-四十六年
(1779-1781年)
繼任:
劉士毅
前任:
王學源
福州府侯官縣知縣
乾隆四十六-五十二年
(1781-1787年)
繼任:
黃呈翬
前任:
刘政楷
龙岩州知州
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
繼任:
卫锦
前任:
孫景燧
台灣府知府
1786年上任
繼任:
楊紹裘
前任:
楊廷樺
台灣府知府
1787年上任
繼任:
徐夢麟
前任:
徐夢麟
台灣府知府
1788年上任
繼任:
袁秉義
前任:
永福
福建分巡台灣兵備道
1788年上任
繼任:
王右弼
前任:
王慶常
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
1793年上任
繼任:
劉大懿
前任:
錢澍
台灣府知府
1806年上任
繼任:
鄒翰
前任:
翟淦
台灣噶瑪蘭廳通判(暫代)
1810年上任
繼任:
陳蒸
前任:
汪楠
台灣府知府
1811年上任
繼任:
汪楠
前任:
朱潮
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1811年上任
繼任:
溫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