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毛詩: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Han Quedi留言 | 贡献
Liangent-bot留言 | 贡献
撤销Han Quedi于2016年11月8日 (二) 22:29的版本42095000中的繁简改动
第6行: 第6行:
==詩經的版本==
==詩經的版本==
{{main|詩經}}
{{main|詩經}}
'''毛诗'''是《[[詩經]]》的版本之一,也是目前唯一流传下来的版本。因此现存《詩經》即是'''毛诗'''。《詩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詩歌年代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一一二二年至前五七零年),跨五百多年。其篇目固定于春秋时期,因传承流派的不同,有多个版本存在。《诗经》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之前,在[[先秦]]古書中稱之为《詩》或《詩三百》,據傳[[孔子]]曾刪定三千篇成三百篇,总以'''《詩》'''名(《[[史記]]·孔子世家》),然而后世研究表明在孔子以前《诗》即有固定的篇目、和当下所传三百一十一篇仅略有出入。[[秦始皇]][[焚書坑儒]],民間古籍遭劫,《詩三百》也在其内。至漢朝文化復興,鼓励民间献古籍、藏书,有魯、齊、韓、毛四家傳《詩》者,'''魯詩'''為魯人[[申培]]所傳,'''齊詩'''為齊人[[轅固]]所傳,'''韓詩'''為燕人[[韓嬰]]所傳,皆'''[[今文經]]'''(当时的“今文”指[[汉隶]]);'''毛詩'''為魯人[[毛亨]]所傳,為'''[[古文經]]'''(当时的“古文”指[[大篆]],也泛指秦“[[书同文]]”以前六国各自的字体。)。漢朝將鲁、齐、韩三家《詩》列於[[學官]],奉為[[儒家]]經典之一,设“[[五经博士]]”负责讲习,多以《魯詩》、《韩詩》等稱呼加以区分。魏晉以後,魯、齊、韓三家詩先後亡佚(《[[魯詩]]》亡於[[西晉]],《[[齊詩]]》亡於[[曹魏]],《[[韓詩]]》亡於[[宋]]),只有毛詩流傳下來。到了[[宋]]、[[元]]之後,《詩經》這一名稱才確定下來,沿用至今。今'''[[《十三注疏》]]'''中的'''《詩經》''',由西漢毛亨作'''傳''',東漢鄭玄作'''箋'''和唐孔穎達作'''疏''';至宋,朱熹作[[《詩集傳》]];清代學者陳奐撰[[《毛詩傳疏》]]、胡承珙撰[[《毛詩後箋》]]、馬瑞辰撰[[《毛詩傳箋通釋》]],這些都是研究詩經的重要參考書。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部分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名无辞('''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共三百一十一篇。
'''毛诗'''是《[[詩經]]》的版本之一,也是目前唯一流传下来的版本。因此现存《詩經》即是'''毛诗'''。《詩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詩歌年代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一一二二年至前五七零年),跨五百多年。其篇目固定于春秋时期,因传承流派的不同,有多个版本存在。《诗经》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之前,在[[先秦]]古書中稱之为《詩》或《詩三百》,據傳[[孔子]]曾刪定三千篇成三百篇,总以'''《詩》'''名(《[[史記]]·孔子世家》),然而后世研究表明在孔子以前《诗》即有固定的篇目、和当下所传三百一十一篇仅略有出入。[[秦始皇]][[焚書坑儒]],民間古籍遭劫,《詩三百》也在其内。至漢朝文化復興,鼓励民间献古籍、藏书,有魯、齊、韓、毛四家傳《詩》者,'''魯詩'''為魯人[[申培]]所傳,'''齊詩'''為齊人[[轅固]]所傳,'''韓詩'''為燕人[[韓嬰]]所傳,皆'''[[今文經]]'''(当时的“今文”指[[汉隶]]);'''毛詩'''為魯人[[毛亨]]所傳,為'''[[古文經]]'''(当时的“古文”指[[大篆]],也泛指秦“[[书同文]]”以前六国各自的字体。)。漢朝將鲁、齐、韩三家《詩》列於[[學官]],奉為[[儒家]]經典之一,设“[[五经博士]]”负责讲习,多以《魯詩》、《韩詩》等稱呼加以区分。魏晉以後,魯、齊、韓三家詩先後亡佚(《[[魯詩]]》亡於[[西晉]],《[[齊詩]]》亡於[[曹魏]],《[[韓詩]]》亡於[[宋]]),只有毛詩流傳下來。到了[[宋]]、[[元]]之後,《詩經》這一名稱才確定下來,沿用至今。今'''[[《十三注疏》]]'''中的'''《詩經》''',由西漢毛亨作'''傳''',東漢鄭玄作'''箋'''和唐孔穎達作'''疏''';至宋,朱熹作[[《詩集傳》]];清代學者陳奐撰[[《毛詩傳疏》]]、胡承珙撰[[《毛詩後箋》]]、馬瑞辰撰[[《毛詩傳箋通釋》]],這些都是研究詩經的重要參考書。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部分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名无辞('''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共三百一十一篇。


==詩經的内容==
==詩經的内容==

2016年11月8日 (二) 22:29的版本

毛诗西漢时期鲁国毛亨学派的《诗经》。為當時的樂官所採集而成,各篇作者大都已不可考。漢代詩經》學分為四家,為《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四家。後僅《毛詩》獨傳於世,今本十三經中之《詩經》即為《毛詩》。

詩經的版本

毛诗是《詩經》的版本之一,也是目前唯一流传下来的版本。因此现存《詩經》即是毛诗。《詩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詩歌年代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一一二二年至前五七零年),跨五百多年。其篇目固定于春秋时期,因传承流派的不同,有多个版本存在。《诗经》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之前,在先秦古書中稱之为《詩》或《詩三百》,據傳孔子曾刪定三千篇成三百篇,总以《詩》名(《史記·孔子世家》),然而后世研究表明在孔子以前《诗》即有固定的篇目、和当下所传三百一十一篇仅略有出入。秦始皇焚書坑儒,民間古籍遭劫,《詩三百》也在其内。至漢朝文化復興,鼓励民间献古籍、藏书,有魯、齊、韓、毛四家傳《詩》者,魯詩為魯人申培所傳,齊詩為齊人轅固所傳,韓詩為燕人韓嬰所傳,皆今文經(当时的“今文”指汉隶);毛詩為魯人毛亨所傳,為古文經(当时的“古文”指大篆,也泛指秦“书同文”以前六国各自的字体。)。漢朝將鲁、齐、韩三家《詩》列於學官,奉為儒家經典之一,设“五经博士”负责讲习,多以《魯詩》、《韩詩》等稱呼加以区分。魏晉以後,魯、齊、韓三家詩先後亡佚(《魯詩》亡於西晉,《齊詩》亡於曹魏,《韓詩》亡於),只有毛詩流傳下來。到了之後,《詩經》這一名稱才確定下來,沿用至今。今《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由西漢毛亨作,東漢鄭玄作和唐孔穎達作;至宋,朱熹作《詩集傳》;清代學者陳奐撰《毛詩傳疏》、胡承珙撰《毛詩後箋》、馬瑞辰撰《毛詩傳箋通釋》,這些都是研究詩經的重要參考書。分(160篇)、(105篇)、(40篇)三部分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名无辞(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共三百一十一篇。

詩經的内容

為民間歌謠,依地域分周南召南邶风鄘风衛风王风鄭风齊风魏风唐风秦风陳风檜风曹风豳风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區的土風歌謠。其時代,少部分是西周末年的詩,大部分是東周时的詩。

西周中期或晚期宮廷樂歌,作者為士大夫阶层。 「雅」有正的思意,當時人們把王朝直接統冶地區的音樂視為正聲。 分為:

宗廟祭祀的樂歌。「頌」字,即「容」字,指「舞容」(舞態、舞形)。 有三部份,分为:

  • 周頌
  • 魯頌
  • 商頌

《毛詩序》曰:「《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所謂《詩》之六義,風、雅、頌指詩的內容、体裁;賦、比、興則指詩之作法。

由毛诗衍生的注疏

  • 毛詩注疏》--西漢毛公(毛詩故訓傳)、東漢鄭玄(毛詩箋)註《毛詩傳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七十卷。五經正義十三經注疏之一。
    • 《毛詩》研究著作,簡稱《孔疏》,40卷。唐貞觀十六年 (642)孔穎達(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經正義》之一,爲當時由政府頒布的官書。
    • 孔穎達,字仲達,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曆任國子博士、司業、祭酒等職。其時撰《五經正義》,孔穎達以年輩在先,名位獨重,受命主持其事,諸儒分治一經,《毛詩正義》出于王德韶、齊威等人之手,而孔穎達總其成。《毛詩正義》是對于《毛傳》及《鄭箋》的疏解,“傳”“箋”被稱爲“注”,“正義”被稱爲“疏”,合稱《毛詩注疏》。《四庫全書總目》說:“其書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爲稿本,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說明此書內容取材之廣和在唐代影響之大。其中包括了漢魏時期學者對《詩經》的各種解釋,彙集了兩晉南北朝學者研究《詩經》的成果,有的地方並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對于《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刪《詩》之說表示懷疑等,但其書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則,未能越出《毛傳》、《鄭箋》的範圍,對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斷,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襲了《毛傳》、《鄭箋》的某些錯誤;在疏解方面此書頗多煩言贅語,這是唐人義疏的共同缺點。
    • 《毛詩正義》通行的有《十三經注疏》本,以阮元所刻爲佳,書後附阮元的《毛詩校勘記》。
  • 詩集傳》二十卷--南宋朱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