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思源埡口:修订间差异

坐标24°23′46″N 121°21′20.5″E / 24.39611°N 121.355694°E / 24.39611; 121.35569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回退140.96.144.73 (讨论)做出的 1 次编辑,到由111.253.163.171做出的前一个修订版本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1.4beta) (Shizhao)
第61行: 第61行:
<ref name="pyanan">{{cite web|url=http://jhuangwei.e-land.gov.tw/88/20080818013511.pdf|title=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宜蘭段初探|author=吳永華|publisher=宜蘭縣政府文化局|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0-03-29}}</ref>
<ref name="pyanan">{{cite web|url=http://jhuangwei.e-land.gov.tw/88/20080818013511.pdf|title=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宜蘭段初探|author=吳永華|publisher=宜蘭縣政府文化局|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0-03-29}}</ref>


<ref name="ilmuse">{{cite web|url=http://ilmuse.gov.tw/~epaper/200607/03.htm|title=解讀思源埡口|work=蘭陽博物館電子報試刊號18期|author=廖啟政、李繼勉|publisher=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0-04-01}}{{deadlink}}</ref>
<ref name="ilmuse">{{cite web|url=http://ilmuse.gov.tw/~epaper/200607/03.htm |title=解讀思源埡口 |work=蘭陽博物館電子報試刊號18期 |author=廖啟政、李繼勉 |publisher=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language=zh-tw |accessdate=2010-04-0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29011857/http://ilmuse.gov.tw/~epaper/200607/03.htm |archivedate=2009-03-29 }}</ref>


<ref name="林俊全">{{cite book |title=《台灣的地景百選(1)》|author=林俊全等人|isbn=978-986-02-4179-2|publisher=林務局、台大地理系|language=zh-tw|date=2010年7月}}</ref>
<ref name="林俊全">{{cite book |title=《台灣的地景百選(1)》|author=林俊全等人|isbn=978-986-02-4179-2|publisher=林務局、台大地理系|language=zh-tw|date=2010年7月}}</ref>

2017年6月12日 (一) 09:23的版本

24°23′46″N 121°21′20.5″E / 24.39611°N 121.355694°E / 24.39611; 121.355694

台7甲線向北穿越思源埡口

思源埡口台灣旅遊景點,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南山村[1]。在地形上,思源埡口是位在中央山脈雪山山脈之間的鞍部上,為蘭陽溪大甲溪兩水系的分水嶺[2][3]。在這裡所呈現出的通谷[註 1],其地形景觀就有500公尺長,為河川襲奪所留下的無能河地形[3]台7甲線於45.6公里處通過埡口後,駕駛人可分別往宜蘭、台中之不同方向能看到在林相、地貌與氣候上差異,別具特別的風貌與景觀[4][5]:50-51

歷史

飲水思源

日治時期,為了利於治理山區的原住民,日人建設一條警備道路[註 2],翻越過鞍部,由於地形扼要,地處鄰近台中台北的州界[註 3],所以當警備道[註 2]開闢時,日人便於此設立駐在所(今宜蘭縣三星分局思源派出所舊址),利於掌握出入人士[7][8]

日治結束,隨著國民政府遷台後,就開始計畫中橫公路及宜蘭、霧社兩條支線,其中宜蘭支線與日治時期的警備道皆沿蘭陽溪而行,路線探勘人員發現在翻越鞍部之前,蘭陽溪谷頭相當陡峭,其中米摩登溪驛久溪兩條支流在谷頭有崩坍[註 4],地質甚為不穩,故將路線沿馬當溪迂迴而上[註 4],直到思源埡口,視野便寬闊[7][9][10]

有鑑於鞍部是大甲溪源頭,因此取飲水思源此義稱作「思源」,現今在鞍部可見有一座立碑寫道:「飲水思源」[11][12]。後來在1989年遭颱風摧毀,現今思源路段是改線後樣貌,兩旁可見種植高山經濟作物的田園景觀[13]

思源埡口的舊名有多種寫法,在過去文獻上曾有出現:「匹亞南鞍部」、「埤亞南鞍部」、「比亞南鞍部」等舊名之記載[來源請求];在《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使用「埤仔南鞍部」一詞而稱[10]。這些舊名都取自匹亞南部落,是南山村在日治時期之名,警備道、駐在所也使用此名,日文唸作「ピヤナン」,改以羅馬拼音則在過去文獻上曾有出現:「Pyanan」、「Piyanan」等拼法。[來源請求]依《臺灣地名辭書:宜蘭縣》一書記載,今南山村分成上、下兩部落,現屬宜蘭縣大同鄉管轄。

地理

氣候

中央氣象局在思源埡口設有測候站,從1996年-2004年統計,年降雨量在2827.6釐米,降雨集中在7月-10月,年均溫11.8℃,最暖7月是16.8℃,最冷1月是5.4℃,冬季偶時降雪,依柯本氣候分類法則是屬於中部山地溫暖濕潤氣候,因此埡口周邊的林相是暖帶林[8][14]。東北季風自外海挾帶水氣,進入蘭陽平原後,大量的雨水落在低海拔地帶,東北季風沿著狹長的蘭陽溪谷地,受地形抬升下,愈趨近埡口,降雨量則逐漸地遞減,因此在思源埡口形成風口,這一帶林相是綠意盎然的針闊葉混合林,翻過埡口後,便是進入大甲溪流域,在環山梨山一帶就顯得乾燥,其中在武陵農場、梨山一帶則是有森林火燒過的跡象[8]

位置

翻閱過去的史料來看,有關於思源埡口的位置多由地圖繪出得知。1916年,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發行的五萬分之一《臺灣蕃地地形圖》,則有繪出:「ピヤナン鞍部,標高6222。」鄰近有繪出河道,但無標示河名。1938年,由陸地測量部發行的五萬分之一《臺灣地形圖》,則有繪出州界,圖上是標示:「標高6222」,但有被改成標示「標高1948」,並無文字描述其名稱,在鄰近有直式標示「ピヤナン鞍部警官駐在所」字樣與房舍圖螣,並繪於其北側。1944-45年間,由美軍陸軍製圖局發行的五萬分之一《MAP of FORMOSA》,則與陸地測量部發行的《臺灣地形圖》相同,但另以橫式於鞍部與州界中間加註「PIYANAN AMBU POLICE SUBSTATION」字樣。1985-89年間,由內政部發行的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則有標示:「思源埡口」、「思源守衛站」,但未標示鞍部的標高;從這張圖來看,其繪出的位置與之前的三張圖有所不同,內政部是將「ピヤナン鞍部警官駐在所」誤標示成「思源埡口」,然而在鞍部地形上原本沒有標示文字,內政部在《臺灣地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則植入「思源守衛站」標示。

經過這樣的更迭可知,思源埡口在鞍部的位置並非是位於州界之上,臺灣戰後才開始初見於內政部誤植,使得鞍部位置是繪於縣市交界之上。這種現象也出現在戰後的文獻是以文字記載,在《臺灣的地景百選》、《臺灣地名辭書》都記載:「思源埡口是位於臺中縣和宜蘭縣之交界」 [註 3][5]:50-51[15]。此外,在網路上亦有如此記載,大同鄉公所、台灣綜合研究院都記載:「為宜蘭與臺中之交界點」[13][16]。其它文獻上另有不同方式的記載,在《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記載縣境附近,並未明確指出是隸屬於哪一行政區;在《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宜蘭段初探》是對沿線地名依序寫道:「……突稜─ピヤナン鞍部(埤亞南鞍部)─台北、台中州界─有勝……」有這一段之描述,因此被認為思源埡口的鞍部位置不在州界之上[7][14]

現今被認為是位在宜蘭縣境內的思源埡口,除了是比對過去文獻之外,另外也根據地圖學之識圖知識,對地形圖之判別其鞍部地形,加以與過去文獻地圖數次比對,確認與現代坊間出版的地圖(以《宜花東全覽:百科地圖》為例[17])描繪鞍部地形之位置是與思源埡口吻合,因此才認為現今所見之思源埡口在鞍部位置是屬宜蘭縣境內,其位置接近臺中、宜蘭之交界。

地形

對於思源埡口在高度記載上,以文獻在《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發紀念集》、《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有不同的記載,分別有「1958」、「1948.67」、「1940.41」這三種標高皆以公尺示之;網路上則在大同鄉公所是介紹海拔1948公尺[10][16][18]

思源埡口位於大甲溪的上游處,因蘭陽溪上游的地形陡峭,致使向源侵蝕速度較大甲溪強烈,最終發生河川襲奪,在大甲溪的上游處形成一道乾涸河床的無能河,台7甲線就在這500公尺長的通谷中央行經,思源埡口正位在通谷的最高處,此地形分隔兩水系,形成谷分水[註 5][3][14][19]

由於思源埡口是鞍部地形,分隔中央山脈、雪山地壘兩地形區,與大甲溪谷頭地形近乎平行,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加上有條斷層通過,此現象在地理學界稱作「匹亞南構造線」(今稱中央脊樑谷地),這是因地塊運動,自牛鬬附近開始,沿蘭陽溪通過思源埡口,再繼續向南延伸,形成一條狹長的谷地[14][19][20]

生態

思源埡口東西兩面分別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在兩面的野生動植物皆受到國家公園保護的情況下,此一地區亦被視為重要的生態廊道,負有讓兩側野生動植物播遷與交流管道的責任[21]:1

思源埡口地區的野生物種依類別分述如後[註 6]

植物

思源埡口原始林相以殼斗科樟科兩樹種最為優勢,紅檜台灣扁柏香楠錐果櫟烏心石厚殼桂青楓山櫻花水麻高山倒提壺火炭母草臺灣何首烏,多屬於暖帶林植物;公路沿線則有以臺灣赤楊為主次生林,分佈兩旁之崩塌地,部分地區則為柳杉為主的人工林[2]。林中植物的物種相當豐富,有採集記錄的維管束植物就至少有145科440屬898種,其中以薔薇科菊科蘭科種數較多。此外,鱗毛蕨科水龍骨等蕨類植物在當地多雨、潮濕的氣候環境下數量也相當繁多[2]

動物

在思源埡口地區的溪流沿岸有發現4種蛙類,依照估計的族群數量排列,依序為:蟾蜍科盤古蟾蜍赤蛙科梭德氏赤蛙、同屬赤蛙科的斯文豪氏赤蛙以及樹蛙科褐樹蛙。在陸域的部分,除了有前列提到的盤古蟾蜍與斯文豪氏赤蛙外,也記錄到拉都希氏赤蛙,以及樹蛙科的莫氏樹蛙艾氏樹蛙白頜樹蛙面天樹蛙樹蛙科的物種,當中以莫氏樹蛙、艾氏樹蛙與斯文豪氏赤蛙三種為多。在思源埡口地區的蛙類,無論是成蛙或蝌蚪,數量都與氣候相關。2至3月間氣溫與水溫較低,成蛙與蝌蚪密度較低;4至6月隨氣溫逐漸回暖,密度皆增加。夏日則可能受到颱風的影響,在溪水暴漲過後會出現密度下降的情況[21]:29-32

蘭陽溪流域因水流湍急,加上易遭不當漁撈,只採集到少量臺灣間爬岩鰍;有勝溪流域則有台灣鏟頷魚臺灣纓口鰍等物種[21]:23-24、51。在思源埡口地區的蝦蟹類與貝類樣本數不多,有採及到少量甲殼綱端足目鈎蝦科腹足綱盤足目釘螺科的物種,以及圓口扁蜷[21]:24。有勝溪流域至少發現有7目36科58屬84種水棲昆蟲,其中以雙翅目蜉蝣目毛翅目為主,其他尚有彈尾目鞘翅目蜻蛉目襀翅目等等物種,較之蘭陽溪流域為高。蘭陽溪流域同樣以雙翅目、蜉蝣目與毛翅目為主,未發現蜻蛉目,總計有6目24科33屬41種。根據觀察可以發現本地水棲昆蟲在同一流域各樣站間、或同一樣站於不同季節間都會受到棲地干擾頻度、水質環境、棲地樣貌、乃至季節變化等等影響而有差異,分布情況與環境條件具有高度相關性[21]:25-27

爬蟲類部分,有發現類6科13屬17種、蜥蜴3科3屬4種,其分佈並不均勻,被發現的數量也不多,僅紅斑蛇赤尾青竹絲標蛇較常見。大多數活動則以5、6月間最為頻繁[21]:33

注釋

  1. ^ 林朝棨撰《臺灣地形》記載,思源埡口在地理學家富田芳郎是稱作「化石谷」,今稱「通谷」,再依孫宕越撰《地理學辭典》可知,通谷為乾谷的一種,通常生成於河川襲奪
  2. ^ 2.0 2.1 日治時期的警備道是寫作「ピヤナン警備道」,譯寫成埤亞南古道(根據《臺灣地名辭書:南投縣》);另有文獻譯寫匹亞南古道[6]
  3. ^ 3.0 3.1 涉及旅遊景點、生態以及部分地理文獻都會載為「在縣市交界上」,可能是基於較大尺度,或者在該領域上對一地區認定較寬鬆之故。本條目在位置敘述上係依較精確之地圖圖資,唯下方介紹氣候生態部分可能不限於宜蘭縣境。[來源請求]
  4. ^ 4.0 4.1 米摩登溪、驛久溪及馬當溪三條河川皆是蘭陽溪上游支流,此三條支流的源頭皆鄰近思源埡口。[來源請求]
  5. ^ 谷分水是谷中分水嶺的略稱,即分水嶺一種,指河川源頭出現在鞍部兩端,致使鞍部形成分水嶺。[來源請求]
  6. ^ 生態調查之範圍通常不限於地理概念上的埡口,因此會有河川區也被列入報告中,可參考首段之註釋。此處皆依生態方面文獻列出,編者不自行判別物種是否位於地理上的埡口範圍內。[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1. ^ 南山部落. 臺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 原住民委員會. [2015-11-11]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蔡尚悳、廖冠茵、曾喜育. 從思源埡口談中央山脈保育廊道.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3-04-08]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林朝棨. 《臺灣地形》. 臺灣文獻委員會. 1957 (中文(臺灣)). 
  4. ^ 省道台7甲線 棲蘭-梨山 里程表 (PDF). 交通部公路總局. [2015-11-11] (中文(臺灣)). 
  5. ^ 5.0 5.1 林俊全等人. 《台灣的地景百選(1)》. 林務局、台大地理系. 2010年7月. ISBN 978-986-02-4179-2 (中文(臺灣)). 
  6. ^ 匹亞南古道. 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教育部、原住民委員會. [2015-11-11] (中文(臺灣)). 
  7. ^ 7.0 7.1 7.2 吳永華. 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宜蘭段初探 (PDF).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2010-03-29] (中文(臺灣)). 
  8. ^ 8.0 8.1 8.2 廖啟政、李繼勉. 解讀思源埡口.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試刊號18期.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10-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9) (中文(臺灣)). 
  9. ^ 《1:48,000大同鄉行政區域圖》. 內政部. 2007年8月. ISBN 9789860106398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10.2 臺灣省公路局. 《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 臺灣省公路局. 1960 (中文(臺灣)). 
  11. ^ 朱尉良等人. 臺中縣 (二).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 臺灣文獻館. 2007年9月. ISBN 9789860105742 (中文(臺灣)). 
  12. ^ 宜蘭老照片. 宜蘭的記憶老照片數位典藏. 宜蘭縣文化局. [2010-10-17] (中文(臺灣)). 
  13. ^ 13.0 13.1 洪長源. 走過思源埡口發現蘭陽之美 (PDF). 《源》(第59期). 臺灣綜合研究院. [2010-04-01] (中文(臺灣)). 
  14. ^ 14.0 14.1 14.2 14.3 洪慶峰總編. 《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89年12月 (中文(臺灣)). 
  15. ^ 張伯鋒等人. 臺中縣 (一).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 臺灣文獻館. 2006年10月. ISBN 9789860064186 (中文(臺灣)). 
  16. ^ 16.0 16.1 思源啞口觀景區. 大同鄉公所全球資訊網. 大同鄉公所. [2015-11-11] (中文(臺灣)). 
  17. ^ 《宜花東全覽:百科地圖》,戶外生活圖書(股),2007年,第88頁(比例尺四萬分之一)
  18. ^ 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發紀念集》. 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972年6月1日 (中文(臺灣)). 
  19. ^ 19.0 19.1 《1:58,000和平鄉行政區域圖》. 內政部. 2005. ISBN 9860039135 (中文(臺灣)). 
  20. ^ 王鑫. 中央脊樑谷地. 《臺灣的地形景觀》(第二版). 渡假出版. 1983 (中文(臺灣)).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吳海音等. 思源埡口地區野生動物生態監測 (PDF).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3-04-07] (中文(臺灣)).